的书信。朝廷准备对河套用武,以及赵全归附的事,宣大和三边是要实现联动的,两位总督之间的书信往来不断。
这封书信不涉及军情,只是单纯向杨一清介绍几位员外的仁义,希望两下可以很好合作。能拿到这么一份书信,也足以证明几位晋商的能量,即便是宣大总督一级,自己一样可以说进去话。
杨一清与几位晋商之前也打过交道,彼此并不陌生,大家寒暄了一番,就开始进入正题。开始就复套的事,商议着钱粮、物资、军需等各种事项的筹备。河套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是鞑靼攻打大明的重要跳板。朝廷如果能把河套收复,就等于是在蒙古人那里打进一根钉子,整个防线都能外拓。
但是攻打河套固然不容易,比起它来,经略河套就更难一些,如何把这块地方守住,又如何经营起来,使之能够成为一座城池,都是不小的压力。另一方面,赵全带二十万人归附大明,也同样非同小可。如果把两件事合成一件,或许收复河套,就不需要明军出动太多力量。
杨一清之前就和四大家就这两个问题沟通过,二十万人的安置,朝廷一次性支出的钱粮物资,乃至于将来要在河套投资的钱,都是一个巨大的开支。很多时候,就要指望四大晋商这种大商人出钱,才能把局面维持住。作为补偿,朝廷也会给他们很多便利条件,乃至河套地区的一些利益拿出来,作为交换。
四大晋商这次倒是变的好说话了许多,复套的军需钱粮运输,安置难民的开支等等,都谈的比较顺利。四家在山西有极强的号召力,一声令下,还可以号召出其他小商人出钱出粮,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朝廷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骆飞红却在此时咳嗽了几声“大明朝廷要一口吞下河套,这个胃口可不小,如今在河套,有几十个部落生存,那里水草丰美,适合放牧。朝廷如果拿下来,蒙古人就不好做了。所以你们一动,牧民们肯定会出来拼命,各部落之间,也会联起手来保卫家园,到时候你们要面对的,可能就是十几万蒙古健儿。这一仗,你们真的有把握打赢?干爹,女儿不是说您啊,我知道您用兵有方,可是朝廷里大多数武将就是饭桶,真要让他们打十几万拼了命的蒙古大军,我可不怎么看好。”
“飞红,你说的很对,老朽其实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杨一清点点头“河套是好地方,朝廷喜欢,蒙古人也喜欢。我们一旦进攻河套,就要考虑应付蒙古人的反击。虽然在延绥驻有新军十营,加上三边之军,也有数十万人马。但是真正能临阵的,怕是没有这么多,有战力者,就更少。所以要想复套,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