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长安再搞,自己家乡的东西,还是要在自己家乡里搞出来,只是现在时机不成熟,且先忍着。
事实上,王况这一年虽然看起来无所事事,其实他一直在做准备,心里也渐渐有了规划。首先是必须物色到一个靠山,现下商贾地位低下,孙铭前也没什么靠山,所以王况只能自己慢慢找,至于说等王冼学成去考举人进士,那至少是几年十几年后的事情了,在这之前,还是要找外人,更何况,王冼将来能不能考中也是未知,就是考中了能不能爬到足够高的位置也是未知,就是能爬上去,要用多少年也不知道。
至于孙铭前的两个儿子,在学里依旧是顽劣,不好学,成天偷溜出去掏鸟蛋抓田鼠什么的。老先生有了王冼这么个弟子,对他们俩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孙家翰如今也有十二岁了,他对烹饪倒是有兴趣,也常来找王况,王况也不敢在他面前显露,万一小孩子嘴巴不牢泄了秘就不是好事了。他只是通过王师傅和祝四娘子把之前推出的一些菜式样教给孙家翰,如果要深学,只能等以后了。就是孙家英让孙铭前头疼,九岁了,不好文,倒是好武,好在唐时并没有重文轻武的现象,因此孙铭前这一年来也是四处寻访武艺高强的人来教他,只是到现在也没寻到。也只好依旧把这两个小子栓在学里,好歹有个去处有人管教不是?
王况也见过孙铭前的夫人孙韩氏几次面,一个很普通的妇人,因为孙铭前对王况上心,加上王况嘴巴也甜,孙韩氏对王况也很是不错,常常大郎长大郎短的挂在嘴边,还抱怨孙铭前把王况兄弟俩丢在客栈里不接到家里住,却是不知道王况住客栈更多的是为了自在。虽然孙铭前也劝过王况几次搬家里来,但都被王况婉言谢绝了。开玩笑,后世来的王况可是很不习惯那么多的礼节,虽然唐时并不如后来的宋元明清那样多繁文缛节,但王况总还是不习惯。叫了几次,见王况不搬,孙铭前也只好依他。为这,他还总被自己夫人埋怨。
这天,孙夫人派了个家里的管事,给王况兄弟俩送来了床新被褥,据说是用高昌国来的百铃子填充的,很是暖和,一床也要近十两银子呢。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