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推出都是只比之前的提高那么一点点,因此并不惹人注意,而事实上是经过这些年的潜心研究,如今不光是粮食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就是其他的物种,也都是有了很大的飞跃最小说“小说”
王况开始的时候不信,西人曾经用了近百年才做到的事,你们只用了几年就能做到?后来一想,是了,西人那是靠的个人努力个人的投入,而且是自发的无意识情况下,才需要用到这么些年,而皇庄大不同朝庭全力支持,内府的银钱敞开供应,想要什么物种,皇庄一封书信送到那里去,当地马上就办得妥妥的送到长安来加上皇庄里大量的盖了璃棚,一年四季都可以耕种,这样大的投入,如果没出这么高的成果那才是见了鬼了呢
贞观十六年,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和十几次的修改朝廷终于拿出了一个以建州为试点的地方官员任免方案,主要的思想还是王况当初提出的民选民督民罢但在施行的进度上又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先是从县开始,若是效果不佳则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效果好,则推广到州,而至于一州的效果显著的话,是不是会推行到其他州去,并没有说,但是朝中大佬们都有这样的觉悟,已经开始将自己门下子弟都派到各地去,除了给他们一点数量少得可怜到只够买些工具雇佣些家人的钱外,没有任何的支持,要的就是要他们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真正的参与到农耕商中去,深切的体会民间需求,同时也靠个人的努力而获得当地百姓的认同,真要到了民选官的时候,就有机会一举上位
而对于建州,因为当务之急是要选州中的四大巨头中的刺史和别驾两个,加之建州事又向来属于特例,因此,在小范围内实行了推荐制,由建州的衙役官吏来推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上官,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岑余子被绝大部分的官吏推选为了州刺史,而别驾则推选了刚被调到建安才干了一年多长史的黄知远,至于司马因为是属于军一方的,还是由朝廷任命,李业嗣只是暂代镇将一职,也就趁这个机会,将官印交给了前来接替他的继任者手中…;
岑余子和黄知远能上位,其中固然有王况在建州人心目中的影响存在,毕竟,他们可以算是王况的心腹之人,将一州事务交到他们的手中,王况不可能不帮着点?这是建州官员百姓的朴实想法,他们却不知道,王况已经开始准备离开了
曹操上的进度条已经到了99%,这说明天下大势已经不可逆转,只剩下那百分之一没有完成,但对王况来说,百分之一要完成也不难,这并不像是考99分的人想要考100分要比从60分升到90分那么难从进度条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