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了一批据说很会干实事儿的男男女女,又组了个议政的机构,名叫下议院。从此将一应朝政均交由下议院、六部及内阁先行商议,将议出的结果上报到皇后案前,由皇后从中择其优者,或是合三方之法而用之。
采薇自从用了这三权分立的法子之后,大是轻松,再不必像之前那样一个人累死累活的独对书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每日料理完国事,还能有余暇帮着邹晴忙活她那一摊子事。她不但自已动笔写了几个故事话本,还替邹晴找来了一批她如今最缺的写手。
等安女堂里的女童能读书认字、写诗作文至少还要几年的功夫,而那些已经识文断字的官宦之女,要让她们一下子就写出来以女性为本的小说来也还需要花费些时日,这两拨人都只能充做后备军使。至于打头阵的急先锋,采薇却是想到了另一些人,虽然这类人在大多数世人眼中名声都不怎么好,认为她们身为下贱,自甘堕落。
可是在采薇看来,这一类人里更多的是为命运所迫,身不由已之下被人卖入青楼。她们虽然入了贱籍,做着每日迎来送往的营生,可是历来其中却不乏才艺双绝、诗文俱佳的才女支,而且往往身有侠气。比起整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她们知道更多民间的异闻俗事,甚至她们自已很多时候便是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的主角,亲历过种种悲欢离合,深知女人在这世上所遭受的种种辛酸苦楚。对此,她们深感不平,奋力抗争却始终难以摆脱命运的不公,如果她们能有一个机会,借笔言志,以文达意,在她们的笔下会诞生出怎样的一些故事呢?
采薇最先找来的便是曾和她有些交情的柳如诗和李湘君二人。她二人因不满所嫁的良人竟是个没骨气的软脚虾,鞑子没来之前各种的慷慨激昂要保家卫国,甚至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可等到鞑子真来了,两个男人早将夫妻自尽以身殉国的约定抛到了脑后,先后降了金人,甚至还为金人出谋划策。恼得柳、李二女索性离家出走,宁愿寄身尼庵也不愿再跟他们同流合污。
她们被采薇找到,悄悄接进宫里后,对采薇等人所做的救女、助女、醒女之事心动不已、全情投入。不但每日里奋笔疾书,撰文写稿,还向采薇又推荐了一干旧日的姐妹,如在逃难途中被其夫狠心抛下的董晓婉,有女侠之称的寇湄,擅画兰竹的马香兰等秦淮名女支。得了这些女子之助,一篇篇以女子为主,为女子发声的小说话本戏曲纷纷问世,采薇自掏腰包,一面将其大量刊行,送给那些官家小姐去读,一面找些民间卖艺的艺人让她们将那些故事或说成评书,或演成戏剧,变着法子想透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