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抓瞎了。更不要说道路水利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到底是如何运作,怎样发挥作用的。然而一旦理解了这些,许多之前想不通的事,便豁然开朗。
他的心态,也逐渐由之前的不解,困惑,转变成认同和求知了。
对于王粲的转变,刘琮是打心眼里高兴。
一个人的精力再旺盛,也是有限的,能力也同样如此。而且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自己的优势在于对大势的把握,在于千年文明的知识沉淀,但个人能力上,无论是武力还是智力,都可说天赋寻常,和普通人相差不大。
比起过目不忘,思维敏捷的王粲,这一点就更为明显了。所以能把这样的人才留在身边,为己所用,刘琮不止是高兴,甚至有几分得意。
王粲在观察试探刘琮,刘琮又何尝不是呢?
不止是王粲,对于魏延,刘琮也是如此。他并没有被历史所迷惑,因为要了解一个人,远不是史书上那短短的几句评语就可以盖棺定论的。
至少,现在的魏延和二十年后的魏延,必然不同。
有几次刘琮在地势险要处,与魏延戏言兵事,可以看得出来,魏延很推崇奇兵,好行险。这样的战术有时候的确会有奇效,但是有时在战略层面就不堪一击了,甚至会闹成兵粮无继,坐困愁城的局面。
相比而言,刘琮的谨慎细密,不虑胜而先虑败,也给王粲和魏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时候,王粲看向刘琮的眼神,简直是在看妖孽。
经过这么几次纸上谈兵,一路上绘制成的各地地图,立刻凸显出其非凡的价值。
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扎营,何处可据险以守,何处可绕路突袭,都在地图上有迹可循,甚至于计算运输兵粮若干,征发民夫多少,都能大概推演出与实际出入不大的数字。
什么是未雨绸缪,什么是谋后而定?
此图在手,让人心中莫名便生出强烈的自信。
一路行来,不觉便到了武当县。县以山名,这山自然便是武当山了。不过在这个时代,武当山还没有什么名气。
在整个南阳郡中,武当县因位于西北山中偏僻之地,人口相对很少,县城也因此而显得房屋简陋,街道狭窄。刘琮自然不太在意,本来此行就不是出来游山玩水的,但是王粲身体确实不怎么好,昨日淋了雨便感染风寒,只好在县城中寻了宅院借宿,好歹安顿下来。
因不想惊动地方,刘琮也就没有找当地官吏的打算,只是请了郎中为王粲诊治,好在王粲经过这大半个月来的锻炼,体质已经好了许多,这样的小感冒又不是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