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他的胳膊道:“你的志向很好,乱世之中,男儿当如是!”
而那些贫寒少年,则现实的多。因为从小见多了死亡,饱尝艰辛,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对于刘琮的感激之情,比那些富家子更为强烈。不过他们骨子里的血性,并没有因为当下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消磨,可以说他们是这群少年中最早在心理上忠诚于刘琮,在思想上也做好了准备。
有些时候刘琮会自嘲的想,自己这个没参过军,没上过军校的三流大学毕业生,竟然也能扮演政委的角色。对于少年们为何而战的理由,他并没有严加苛责,人嘛,谁不愿意为自己多想一些?但是军中要求的是令行禁止,要克服的恰恰是这种对于个人的考虑。试想若是将军下令冲杀,麾下士卒却想着求生独活,这样的军队有何战力可言?所以无论古今中外的军队,都非常强调军人服从性,因此有句名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诚然,现在就给这些少年灌输这样的理念,还为时尚早,毕竟他们还算不上军人。但是刘琮必须将这些少年拧成一股绳,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
刘琮要的,是这些少年的锐气,是将来纵横沙场,于烽火狼烟中所向无敌的利刃,不是用作切肉剖瓜的凡品,而是淬了火的锋锐,不出鞘则已,出了鞘,便要将剑锋染透敌人的鲜血!
为此,刘琮苦心孤诣,付出良多。每天傍晚,吃过晚饭之后,刘琮都要将所有人召集起来,给他们讲天下大势,讲曾经强悍无匹,虽远必诛的大汉,讲宦官弄权,讲黄巾之乱,讲诸侯结盟伐董卓,讲天子困厄臣子恨。
少年是单纯而热血的,乱世之中谁又能独善其身?即便是那些出身豪门的富家子弟,也多有父兄丧身战场,家族遭兵灾元气大伤的悲惨故事。这些天下间的大事,他们或许听长辈议论过,或许自己也曾思量过,然而却从来未曾如同现在这般,如此明晰地被展示于眼前。原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惨之事,在天下竟然如此之多,而那些惨烈更甚,甚至闻所未闻的事情,则让他们在震惊之余,也多了几分思量。
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
刘琮并没有给他们一个直接的答案。因为他自己也在思考,在思索,只是这个命题太过庞大,也太过沉重,他只能告诉这些少年:
战,是为了不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据荆州以图天下也罢,都只为家乡的一缕炊烟;手握权柄,剑指天下,只为换万世一代太平!
这些思想在刘琮每天与少年们的交流中,潜移默化,逐渐根植于他们的心底。
有了这样的觉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