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想尽了办法为自己解释,甚至一度矢口否认,但是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还是没能彻底地抵赖掉。而这一切,也引发了河北士人最大的反感。
自从双方罢兵以来,就有河北士人开始南下中原,或者西进关中,总之都是前去投奔刘备。曹魏在河北的统治历经十余年,早已经是固若金汤,在此之前,这种情况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出于对曹丕的失望也好,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也罢,大批的士人开始自发地离开河北。士人们迁徙的狂潮,又引发了百姓的效仿。比及曹丕采取行动的时候,就已经有数万的人离开了。
事实上,面对这思变的人心,曹丕也没什么有效的行动可以阻止,只能采取最直接的办法:围追堵截杀一儆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虽然一时间在表面上控制住了局势,但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无疑却是在加深。就连曹丕自己都不敢想象,一旦再受到外界大规模的刺激,河北这个火药桶会怎么爆炸起来。更要命的是,在曹彰、曹真、曹休等人战死之后,曹军的统兵将领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曹丕现在只能一边抓紧安抚人心,一边祈祷刘备不要在这个时候大举来犯了。
不止如此,本着刮地三尺的原则,刘备在撤退的时候,忽悠了大批的河北百姓和他们南下。其中光是冀州这一州,就有超过十万户的百姓一起追随关羽的大军南下撤退。而饱受战火侵袭的并州,也有超过二十万的百姓一起南下。要知道并州原本百姓也就三十万左右,刨去在战火中丧生的,这二十万人南下之后,整个并州可以说是千里无人烟了。曹丕就算得到了地盘,也不得不面临着无人的尴尬。这让他想要恢复河北的民生,依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资源的挖掘,更是成了无水之源,难以实现了。
相比较曹丕,刘备的情况无疑是要好一些的。不过大批士民南下西进,虽然为刘备带来了宝贵的人口,但是由于南迁的百姓一时间无法自给自足,也在短时间内大大地增加了地方的负担。为了消化这超过五十万的人口,中原和关中诸州可以说是尽其所有,好在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大本营可以给予大力支持,就连江东也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元气,多少也可以分担一些财力物力上的压力。据诸葛亮的估计,最多只要熬过了眼下这两年。等到这些南迁的百姓能够真正地实现自给自足,那么己方的下一次北伐,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展开了。
不过出乎诸葛亮意料的是,事情的发展比他所想的还要来的快一些。建兴二年的秋季,由于曹魏征募新兵太过迫切,同时大规模地招募胡人进入河北,与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