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味道,越想越有道理,不愧是被老神仙点化的天才,随便出个主意都这么了得,这种点石成金的法子,凡夫俗子又岂能想得出来。
“可是,万一有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然后耍滑不出力了怎么办?”
“是啊,以前邻里之间帮忙,都是……”
吵嚷了一阵子,再次有人提出了顾虑,这一次提出疑问的,是几个老者,他们和韦郎中不同,不是想捣乱,只是凭着多年的阅历和经验,下意识的发现了漏洞而已。
大锅饭听起来很美好,但操作起来问题却很大。比如说:为什么远亲不如近邻呢?离的近,打交道就多,相互有了比较深的了解,知道对方不是忘恩负义的人,这边才会放心的伸出援手。
这里面就有个信用的问题了。
“这就需要大家共同监督了,我建议,大家推举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出来,专门监督协调此事,有人求助,他们就进行资格审查,合格的话,便发布出来,有能力者可以自行登门,然后双方在这紫阳观内立下契约,有了道尊和先师的监督,应该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吧?”
刘同寿心中早有成算,他设置了双保险,一层是镇民相互之间的,另一层就是虚无缥缈的神鬼之事,前者可以确保细节,后者可以震慑人心。
又敬又畏,就能确保制度的执行了。
他没打算进行社会改革之类的东西,别说他不会,就算真的是个社会学家,也不敢冒那个风险,在这个时代的江南小镇搞变革,纯粹就是找死。
他无非是想弄出来个差不多的规矩,解决问题的同时,凝聚起人心,以对抗世家和恶霸的压迫,顺便替他扬名。
这样的东西,不需要运作的多完美,只要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就可以了,涉及的人又不多,规矩也不需要定那么死,这个时代还是讲究人治的。
他相信,这个制度在东山镇,至少也有三五年的寿命,对他来说,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这样就放心了,信不过别人,还信不过老神仙吗?有他老人家盯着,谁要是做那昧良心的事,肯定是要遭报应的。”
“妙哉,妙哉,如此善法,足可堪比古之经典,前宋之际,就有乡民结社自保,抗击鞑虏的义举曾被传为美谈,如今我东山镇结社互助,今后全镇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却也不让先贤专美于前,以在下之见,不若就取名为共济社如何?”
刘同寿的忽悠**见效了,众人纷纷叫好,那个梁秀才更是引经据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