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有僭越之嫌,惹得皇上不快?”狂喜之下,孙升依然保持着冷静,趁着围观众忙于准备游街,他低声提醒道。
“不要紧,此间不是说话处,小弟回头再与孙兄详说。”刘同寿不以为意摆摆手。并不多解释,而是扯过梁萧叮嘱了几句,后者点点头,领命去了。
看到小道士成竹在胸的样子,孙升的忧虑很快消散。刘同寿金榜题名。对京城百姓来说是个热闹,但对他以及在场的士子们来说,意义完全不同,这代表着一个尚显稚嫩,但潜力十足的新兴派系的成型。
如果刘同寿还是原来的身份,那么。这个派系在成立之初,可能会保持着精诚团结,但随着势力的扩大,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就会扩大。原因很简单,这个派系建立伊始,就存在两个山头,一个中心在宫中,另一个则是在朝中。
原来的计划,是由他和韩应龙在朝中主导。他二人的忠诚度和功名倒是没问题,但科举成绩对仕途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以张孚敬为例,可以很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
张首辅是正德十六年的进士,名次仅排在二甲中后。那年的状元是谁?如今官居何职?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孙升很清楚,当年的状元公,杨维聪,如今在河南做学正,这个官倒是不算太小,但和当朝首辅比起来,就是天差地别了。
甭管过程如何,现在刘同寿已经是正经八百的进士身份了,将来也是要入朝为官的,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威信就无人能够动摇,宫中朝中一把抓,自然消除了所有隐患。
这一切,跟刘同寿出神入化的揣摩圣意本领是密不可分的,孙升不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能和小道士媲美。实际上,即便历数大明朝堂,能在这方面跟小道士相提并论之人,也不过寥寥数人,屈指可数,自然用不着担心。
孙升之后,再无人有异议,围观众热情高涨,客栈老板更是着力配合。发榜之后,金榜题名的进士披红戴huā,本来就是保留节目之一,只是要不要招摇过市的问题而已。对刘同寿有几分认识的张老板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行头仪仗很快准备就绪,近千人的大队浩浩荡荡的上了路。
闹了大半天,此刻日已偏西,将近傍晚了,看了一天热闹的京城百姓尽兴之后,多半都在回家的路上。热闹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何况,报喜已经结束了,也没什么新的热闹看了。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找正地方或路程太远,没看到会元老爷和那位传说中的小仙师。
就在这当口,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以及喧闹声,如同春雷乍响,黄河开冻,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