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合上两份国书,说道。
此时,他是在两仪殿中,殿内,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道宗、魏征等数名大臣。
房玄龄道:“陛下,臣也觉得颉利的态度很奇怪。可臣问过薛延陀的使臣后,就一切都明白了。据薛延陀使臣说,他们来长安,要经过颉利所辖之境。本来,他们还害怕颉利会拦阻他们南下。可没想到,颉利听说薛延陀部是来长安朝拜陛下后,不但没有拦阻薛延陀的使臣,还派出了使节,与薛延陀一同南下来了长安。”
李世民微一思索,点头道:“如此说来,颉利是害怕了。他怕会受到大唐和薛延陀的两面夹击,这才摆出了如此低调的态度,称臣请求和亲。”
“臣也是如此揣摩的颉利之用意。”房玄龄答道。
李世民冷冷一笑,道:“颉利豺狼之性,得志时,猖狂无比。如今东突厥势衰,他就摇尾乞怜了。可若哪天东突厥重新崛起,他必翻脸不认人。朕绝不会上他的当。”
“陛下说的对堂堂大唐公主,天之骄女,岂能嫁于颉利那老匹夫”李道宗说道。
其他大臣也都出言附和,言称不能同意颉利的和亲之请。
就在这时,一名宦官入内,说是门下省有来自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密折上呈李世民。
第520章 李世民的决断(下)
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唐,后为尉迟敬德等人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得皇位。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原先历史上,张公瑾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张公瑾给李世民的这份密折,内容只有一条,那就是请李世民出兵取突厥。奏折中,张公瑾认为,如今大唐出兵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理由有六点:
其一,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之人,已不得忠良之心与突厥民心。
其二,原先依附于突厥的薛延陀等各部落均已叛离,朔方也归附了大唐,颉利兵少将寡。
其三,颉利原先的盟友突利、拓设、欲谷设均得罪颉利,无地自容,大唐若出兵突厥,以上三部必会主动投靠大唐。
其四,塞北地区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匿乏,颉利的战争潜力难以为继。
其五,颉利疏离其族人,委重任于胡人,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帝**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
其六,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至此时人数较多,近来听说他们聚众武装,占据险要之地,大军出塞,自然内部响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