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还真有人肯卖。
分期付银子的,都是银钱不足,若是房主想着补不上钱倒能拿一半,这买卖要做成倒也不算太难,想一回又还是对石桂刮目相看,这么丁点年纪的姑娘家,看着娇滴滴的面嫩,心里却有这许多主意,光看她这生意,一个月三十两确是不难。
石桂说定了房子的事,还回到饭车去,生意依旧,船上的饭一送,一天的本金就回来了,零卖的也卖得很快,还有人早早就过来等着,石桂到的时候,饭都卖了大半,绿萼还在,大发却不见了。
绿萼看她来,指一指不远处转着的一圈人:“我让大发回去推一桶酸梅汤出来,难得见着码头上说书的,这会儿打锣,等会儿人还更多呢。”
石桂一看,挂着的白布上写着《团圆记》,是吕仙的新作,怪道布幡子才刚挂出来,就有人等着看了,怕是才从港口下船的,先支上摊子说一回,好攒些吃饭的钱。
石桂比绿萼想的还更远:“还有几份饭,你先留着别卖,我去看看那说书的带着几个人,送他们一顿饭,让他们给咱们加两句词儿。”
☆、第314章 团圆
石桂还从没跟这些跑江湖弹三弦的打过交道,宋家不兴这个,不论是宋老太太还是叶氏都喜静,连戏酒都只有老太太作寿叫了一回,这些时兴的话本更不会听了。
可金陵城里的别的官眷却很爱听,请宴赏花饮酒作乐,都要叫个女先儿,唱一段说一段,曲是曲词是词,还有念白,说足一段故事,倒也赚人眼泪。
里头又以吕仙的话本子说得最多,他四处搜罗了案卷,因着是做师爷出身的,最末还得加上一段判词,多引人唏嘘,听的人多捧的人也多,书商还出高价买断。
这一本的《团圆记》也是一样,只出了上本就引人争抢,吕仙篓里的废纸也价值千金,书商得着也不刊印,捏在手里抬价,各个茶馆瓦场都要拿钱去买,哪一家挂出吕仙的新书段子,哪一家便是坐与虚席。
还又催生出一种新行当,叫记词人,识得些诗文的读书人,进场子去听上一段,回来再把这段写了,卖给跑江湖的曲艺班。
茶楼瓦肆跑堂的眼睛最毒,哪一个同行上门,还没进门呢就叫人扔了出去,便只得托那些个识得字的,听一段写一段,写得越多,给的钱越多。
因着记得不全,当中漏掉的,就由着说书的来补,说了这许多年,信口拈来就是一段儿,也有说说本地风情的,叫听的人乐上一乐,锣儿里的赏钱多给几枚,听个响儿,就是讨好了彩头了。
曲艺班说的书就是这么来的,记词人抄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