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相信不能轻易动刀兵的说法,而且话总是只说半句‘兵者,凶器也,国之虽大,好战必亡’无数大儒自动把后半句无视,全句是‘兵者,凶器也,国之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因为崇尚武功统治社会的文人们就没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很多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至少作者喜欢这句话:兵者,国器也,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之虽小,好战必兴!
汉武帝晚年告诉自己大儿子刘据:“儒生,能用,但是不能重用。儒生大多只会夸夸空谈,只适合当谏官,不能当重臣。”
武帝是说,儒生只能帮忙出出主意,要让他们去办事,他们只会弄砸,弄得更糟糕。据记载,腐儒这个词也是出自武皇帝金口。
太子刘据不信,做出了反驳,结果汉武帝让刘据找来他门下最优秀的儒生,问他,“给你一个郡,能管吗”,那儒生答,“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一个县呢?”,儒生吞吞吐吐答,“不能”,汉武帝大笑,“那一个哨卡呢?”,儒生迫于压力终于答“或许能”。
武帝让那个儒生去边疆管理一个哨卡,结果儒生到任一周,理想化的把原本所有的布置全部改成自己想要的。他只任了七天哨长,第八天,也就是他改完布置后的那天,匈奴人冲进了哨卡把所有人杀死了。
武帝得知后,详细问清楚了情况,知道儒生把所有布置改变,导致七十余名汉人军民被杀,又听说朝内的儒生和太子都反对继续与匈奴人之间的战争,认为应该继续执行和亲国策,气得武帝怒吼:“那几十年的仗不是白打了!?朕把匈奴驱逐三千里有什么用!!腐儒夸夸其谈,太子夸夸其谈!朕真应该替为国尽忠的将士们把你们全部杀了!!!”
也因为汉武帝对太子刘据失望,这才留下‘子不类父’的典故,也就是暗示说,刘据不像他那么会治国、会用人,之后刘据被废太子位。
也就是在今天,一手创建汉民族最强大、最伟大的大汉帝国的武皇帝终于走上了属于他的位置……
……
“什么!?”韩助满脸悲痛,他霍地站起来抓着鸿翎急使的衣领,“你说景皇帝驾崩了!?”
林斌正在替陵子梳头发,听到韩助满是惊骇的呼声,好奇看去,却是看见韩助和其他什长一幅痛不欲生的表情。而那名背后插着三面小型旌旗,一幅风尘仆仆模样的信使,他被抓着衣领却也不生气,也是满脸哀容。
“景皇帝驾崩了,新皇即位,改号年号‘建元’,下诏全国服丧,边军不得出战。”鸿翎急使本来是报紧急军令的信使,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