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
诸多学子都“唰”地转头,目光紧盯丹薄媚这个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倒要看看能让大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流民,究竟有何能耐?
丹薄媚起身,看一看王唯安,道:“以我愚见,方才王唯安的计策非常妙。”
同样的话已有十余人说过,学子们听了顿觉大失所望,唏嘘声此起彼伏。
她理也不理,继续道:“可是同样有问题。大赦敌军,重金高官悬赏敌军主帅首级,这固然可行。但要斩灵帝身边内宦,除民变之地贪官污吏,似乎较离间计更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依方才先生所言,早有朝臣奏禀张氏有叛乱之心,但灵帝置之不理。可见灵帝并不是一个耳目聪慧,有远见,肯听忠言之人。不知王二公子有何把握,能使自己的谏词上达天听后,令灵帝不听耳边宦臣所言,只依你的意思行事?此其一。”
“民变之地的贪官污吏,敢如此胆大妄为,却并未东窗事发,显然是朝中有人,党派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王二公子要为圣明除弊事,恐怕反对的朝臣倒要泼你一地脏水。彼时自身难保,如何谈平定叛乱?此其二。”
“即便一切顺利,灵帝斩奸臣,杀污吏,派贤臣接管,大赦天下。但在此期间所要花费的时间,恐怕已足够敌军再多占领几座城池。半壁江山在手,敌军气势如虹,再加上对张道人的精神信仰,就算大赦,他们也未必理会。此其三。”
丹薄媚深吸一口气,双眸一眯,平淡冷静的语气顿时沾染杀伐之音:“综上所述,王二公子的计策要实行,需给灵帝来一招釜底抽薪。先私下暗自集结军队,埋伏在入京必经之路上,表面不动声色。等到张氏大军压境,一半江山葬送,灵帝内心惶惶无所依靠,宦官忧心自身安危,此时再奏请灵帝杀奸除恶。灵帝为保江山与性命权势,必然求无不应。”
“其后大赦诏令秘而不发,先等到埋伏的军队重挫敌军,再派强者暗杀张氏等主谋。能杀最好,失手一伤也可,意在打压敌军士气。等到敌军人人自危,一蹶不振,我军再围而不剿,宣大赦诏令,重金悬赏主帅首级。敌军自当欣然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如此才能真正可行!”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无声,连原本的唏嘘、抽气声也没有了。
倒不是她说得不对,反而是太对了,但这不是忠臣会干的事。听听她在说什么:先斩后奏,对灵帝釜底抽薪,将半壁江山拱手?这样一来,张氏叛乱是平尘埃落定,但事后灵帝没了外在威胁,必定对此谋臣颇多忌讳,如眼中钉,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