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策依旧偏于西事,南面……”
宇黄中斟酌着言辞,他推翻了之前的想法。王冲不是那种读书读傻了,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参与过平定僰乱,管着僰人事务,是有实务经验的官员。作此惊人之论,肯定有更深的想法,他想让王冲把这些想法说得更细。至于王冲上奏的《乞定西南事疏》,毕竟是要在朝堂公开讨论的东西,自有另一套说法,不可能完全道出王冲的真实用心。
“不管是熙丰时开荆湖,还是崇观时茂汶和戎泸开边,与国而论,只是治疥癣之患,与人而论,只是入朝之梯。用过则废,无由深究。守正,你为何想到让朝廷变国策,转头向西南?”
宇黄中不提此策身的价值和可行xìng,而是直接追问王冲建策的动机,这正是一个朝臣该有的敏感。
王冲的回答也有一番斟酌,交情归交情,谈到政务,就要触及立场。跟宇柏交往那么久,对他这爹也有相当了解,与兄长宇粹中的立场有很大不同,并非蔡京一党,也没有刻意去抱哪位相公或宠臣的大腿,只是人心相隔,自不会贸然推心置腹。
“易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王冲以周易相答,宇黄中赞许地点头道:“以鼎喻兵事,倒算贴切。”
这一段卦辞是周易里的鼎卦,字面意思是有了鼎器,以木生火。炖煮食物,才能祭祀,才能生养,人才能知事,才能立德。宇黄中也是蜀人,周易学得很深,明白王冲话里的意思。
朝立国一百多年,靠的是什么?兴科举,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只是内在的一面。而外在的一面却是以武立国。一百多年来,先与辽人战,再与夏人战,少有安宁之年,国家六七成赋税都用在了兵事上。
君子之流从来都高举休兵止戈。有仁义便有安宁的大旗,对朝首重兵事这种状况尤为痛切。他们以为消饵了兵祸,少了这些耗费,就会国泰民安。可深谙国事之人却清楚,正是被兵事推着,国家才能把握住天下赋税和赋税的流向。缺了兵事,就如人体脉络堵塞。血液流通不畅,不是流向不该去的地方,以致祸国乱邦,就是脱离了国家掌控。造出异于国体的毒瘤。
兵事的轻重以及成败是另外一码事,“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这话用在此处也很贴切。王冲以鼎喻兵事,将之当作朝立国的根基之一。这一点认识已远超他人。朝堂里能将国事理解到这种程度的,以宇黄中的了解。恐怕不超过百人。而这个比喻,更与鼎下之火和鼎中沸水的水火之势相契,宇黄中心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