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啊。他们都可以肯定,李佑这次前来。必然也是为了报上之事而来的。老尚书便对门官发话:“有请!”
却说李佑这次前来。自然是为了与工部“沟通”。按说他不必如此主动的,而且就算要沟通也不用亲自前来,最多让崔总编来一趟便足矣。但没法子。报纸是草创,规矩也是草创,一切都要靠着他来立下标准。很多事情不得不亲力亲为。
李大人进了花厅,对着三人见过礼,在客位坐下。便听到胡老尚书淡淡的问:“李大人所为何来?”
李佑笑了笑,“为报上语及工部之事而来,本官要就此说明。首先,请诸公知道,明理报以民意立足,就是要写民情、发民声、开民间之言路,为朝廷大政之参谋。昔年太祖皇帝圣谕也有过此等精神,故开民间上书之先河,本报便效仿一二。诸公以为此意如何?”
见三人都闭口不语。李佑只好继续说下去:“所以。明理报上指责工部之事,并非本官或者本报中人对诸公有什么私仇。只是反映民意而已。当前京城民众对街道可谓是苦其久矣,本报便代为立言,还望诸公出于公心谅解。古语云,闻过则喜,择其善者而从之,与诸公共勉。”
“当然,诸公若有不忿之意和苦衷,也不是没有办法。”李佑话头一转,道出真正来意:“本报既为民众代言,但也对朝廷开放。诸公若有不一样的想法,亦可撰文广而告之,本报也能刊载。”
李佑本意,就是要引导工部做表率,为以后类似的事情立下规矩,所以这次就不收钱了,算是培育市场习惯。不然按照李佑心目中的价位,衙门刊文价格是最贵的,一千字要收五十两银子。
秦侍郎冷笑几声,“李大人这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你无故发文责问本部,如今反而要本部再撰文去辩解,这是哪门子道理?莫非你立下了规矩,就一定要我们照着规矩去做么?”
李佑劝解道:“秦大人不必如此激动,要正确对待舆论…”
未等李佑说完,秦侍郎又道:“即便要辩解,本部自当向天子奏明解释,又何须你们明理报过问!”
李佑正要说什么,旁边另一位晁侍郎态度更加激烈,“此事有什么好解释的!既然本部如此不堪,我等一起向天子乞骸骨便是!就不劳李大人挂念了!”
两个侍郎唇枪舌剑,并不给李佑脸面,在他们看来,这次真是李佑无事生非欺到头上来,是可忍孰不可忍!胡尚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