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每一种花样的色儿,她都要亲自配伍,最后才交给绣娘去刺绣,待绣完以后,她还要将花样收回来,谨慎保管好。
炭条画的画法,姜琴娘心知肚明瞒不了多久,但凡是遇见个有见识的,一眼就能看出端倪。
所以,她半点都没有将这等风格的绣品作为坊内支撑的想法,她还是琢磨着苏家祖传的双面绣针法。
好在古氏已经看出姜琴娘的能耐,不等她提及,便主动将珍藏的那幅双面绣送去了汀兰阁。
那是一幅小插屏,一面是草地黄猫扑蝶图,一面却是白猫,一样的动作,不一样的颜色。
姜琴娘如痴如醉的琢磨了好几日,然而只凭肉眼去看,是看不出内里针法走向的,她倒是想一剪子剪开来瞧,但到底下不去手,毕竟苏家只有这么一幅。
楚辞那头不晓得联系了谁,倒是找了几本有关针法的古籍孤本来,姜琴娘细细研读,虽然还是不曾吃透双面绣,可还是收获良多。
与此同时,新开的布帛坊在江淮郡都打了名头,每日店里接下的单子多不胜数,姜琴娘不会干贪多嚼不烂的事。
所有的单子来,她只选出两三成,其他的全退了回去,明着有银子她也不赚。
旁人不太明白她的想法,楚辞却是清楚的很。
他曾见过那些单子,但凡是姜琴娘接下的,不是官勋家眷就是富绅名流,这些人关系攀上了,用处不可小觑。
绣坊的绣娘每日都有活计,活儿干的越多,月底兜里的月钱肯定就越多,涅槃重生的布帛坊焕然生机,竟是比之从前都还红火。
绣坊里一应上了路子后,便不用姜琴娘再多操心,她挪出更多的时间练习炭条画。
一晃到了十月,中途云家云泱和云雒上了京城,约莫是得到了什么消息,姜琴娘并没有刻意去打听。
在炭条画练到瓶颈,再难有进步之时,她听了楚辞的建议,准备去织女窑看看。
所谓织女窑,是苏家养着的一批织女,这些人除却织普通的布料,更多的还是织月华锦之用。
毕竟普通得布料,苏家经营这么多年,不用大批量的自己纺织,每年固定的月份,会有管事带着人去大量采买。
低价、量大采买,再提一两成的价卖出去,所赚不多,可对于一个绸缎庄来说,又是必须要做的买卖。
织女窑在苏家老宅,距离罗云村两个山头的山谷里头,这个窑里全是苏姓人家,往上数几代,根出同源,都是一家人。
故而,苏家并不担心出现胳膊往外拐的情况,盖因谷里头还有德高望重的长辈管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