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营补给过来。 从科希马到达锡尔赫特相距500多公里,沿途群山不绝,丛林密盖。 在派出信使后大军只能静静地等待,在等待的日子里,左宗棠没有让士兵们闲着。 他一面让士兵们熟悉使用英军的燧发枪和来福枪,一面提高他们相互配合的能力。 经过这样的训练,缅甸兵、孟加拉兵和中国兵相互间不仅加强了配合,而且促进了友军间的友谊。
1851年4月18日,左宗棠部没有等来补给,而是等来了英军的一次反攻。
攻击锡尔赫特的英军是驻守在恒河平原一带的军队。 这支军队总计有三万人,其中有四个团是来自英国本土的英军,其余的都是在战后临时招募的印度人。 他们在指挥官查理上校的带领下,从达卡出发气势汹汹的往锡尔赫特开来。
而此时守卫锡尔赫特的左宗棠拥有一万中国士兵,五千中国骑兵,三万缅甸步兵,六千孟加拉士兵。 此时的亚洲联军虽然在人数上大大的占据优势,可1万5千名中国士兵由于弹药地原因战斗力大大下降。 而其余亚洲国家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明显落后于英军。
18日下午,查理上校的军队抵达锡尔赫特城外五公里处。 英军在驻扎下来后向左宗棠下了战书。
19日早晨,双方在锡尔赫特的城外一处空地摆开战场。
英军以四个主力团压在阵后,让临时招募的印度各族士兵摆放在前面。
对面的联军军队分成三路在正面摆开,左路是1万5千名缅甸军队,右路也是1万5千名缅甸军队,中路主力则是两个中国步兵镇的1万人。 让人感到奇怪地是。 联军左右两路的缅甸军队远远地摆放在战场后方,距离中路的中**队千米。 这样战场中路的1万名中国步兵在联军的阵地上显眼的凸出。
左宗棠骑在一匹青花大马上跟随在前线的两个步兵镇后面,这两镇士兵在异国作战连战连捷,已经将左宗棠视为心中的依靠。 此刻见主帅跟随在他们身后,中国士兵们士气高昂,见到左宗棠地到来,队伍里不时传来雄壮的高呼声:“左总长必胜!”
左宗棠信心十足的向士兵们挥舞着手臂,行军打仗什么都可以丢。 可绝对不能丟了气势,虽然这一战极大的考验着左宗棠的作战智慧,可是他的表情没有半点的露怯。
这次和英军作战,首先要克服的便是英军地火炮。 跟随自左宗棠身边的第15步兵镇统制张赫显然也知道这一点,他向左宗棠问道:“总长大人,不如让骑兵兄弟们从后面毁了那些火炮。 ”
左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