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哥结集了十万军队由杨露蝉率领进攻拥护刘翰的军队,两支军队在昌平相逢,出现了戏剧的结局。
杨露蝉率领的十万军队全部倒向刘翰。
原来杨露蝉一直是大行皇帝刘寄的心腹,他是最清楚刘寄想让谁接任皇帝地,同时他的儿子也跟刘翰留学英国多年。 二阿哥结果却用了这样一个人为讨伐刘翰的大将军,自然结局会如此。
从昌平到京城不过半天的路程,当刘翰大军的先头马镇抵达京城时,朝廷才知道事情不好,这时想要撤退已经迟了。
不久二十万大军抵达京师,将京师团团围住。
围困了京城十日后,二阿哥宣布退位,将皇位让与翰亲王。
随后各国领事纷纷向新皇贺喜,米凯。罗斯切尔更是进献了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
刘翰即位以后,奉行了刘寄的路线。 但是刘翰毕竟没有刘寄的眼光和特殊经历,好在刘寄留下了一本“预见录”,从这本书里,刘翰确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
中国最终在刘翰的手中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随着中国体制改革地成功,早期刘翰在中国播下地种子随之茁壮成长起来。
这以后,中国一直在列强中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到德国独立地时候,中国对德国的帮助不小,这其中温莎和刘翰的特殊关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一直到俾斯麦在位的时候中国和德国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到俾斯麦下台以后,因为双方利益的差异。 中国更愿意一个不统一的欧洲,这一点中国和英国的意见一致,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恶,但是中国始终没有加入协约国。
日本因为有了中国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居而变得安份起来,这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个投机的民族,他们很现实,因为中国的强大,他们几乎选择和唐朝时相同的做法,积极的向中国靠近。 这个变化,因为无人知道而变得不重要了。
俄国一直都想报一箭之仇,想夺回大泽地区,因此双方在后来于西域爆发过两次战争,战争的结果只是让双方流上一阵血,而俄国在远东的领土丢失的却更多。
在美国从俄国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后,中国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鄂霍次克港口一带的领土,接着中国借两次和俄国的战争不断往北,夺取了俄国在远东的大量领土,这和俄国在远东没有适合人发展的基地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说俄国失去了大泽和大兴安岭一带的土地,它便不是一支双头鹰,它的目光最多只能投向西伯利亚的地区。 最终白令海峡以西面的不毛之地,包括堪察加半岛成为了中国的领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