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怎么说,参加科举的人必先被官员“举”,然后才能参加比试,这科举并不像后世公务员考试那般普及。
“你知道的,现在选曹七贵的名单已经出来了,齐国公越国公都不在其内。”
“哦,这说明什么呢?朝廷选材不是一直由吏部捉刀吗?”
“这说明天子刷新吏治的决心呗,当然,也间接说明了奇章公尸位素餐。”
“嘘……整那些没用的干嘛,跟咱们有半文钱干系吗?”
“在下觉得这一次应该比以往会好一些,主考多则意味着更透明。”
“可是题目还是一如既往地难啊,寒门入朝,白衣卿相什么的都只是神话罢了,你仔细算算,从开科至今,二十多年来出现过几个秀才?”
苏游听如此说,倒是不屑一顾的,本来想着提醒他们“莫谈国事”,想了想还是作罢。他对于公务员考试的难度算是理解的,但也没想过二十多年的科举中了秀才的人竟然连双手都数得过来这么少,如果他们说的就是真相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大隋朝寒门中没什么人才,二是朝廷搞这个科举制只是给天下读书人做戏罢了。
其实这两种原因恐怕各占一半,更多人才出自门阀,而门阀是不需要考试的;其次,朝廷的选材毕竟也是朝廷七贵在选,而七贵代表的是门阀,自然没有选择外人的道理,难得选出一两个白衣,也是帮衬着给皇帝做戏罢了。当然,此次科举跟之前的仍是一样,重的是“举”,天下一百九十郡每郡举一人,而取士多不过数人,或者甚至是一人不取。
苏游因为杨二的推荐,获得了考试资格,原本还扭捏着不愿意去的,可又明白盛情难却的道理,并且听说自己要考的是恩科,基本上被提名就已经上榜了,甚至连经书里面的填空啊,名词解释啊这些题都不用做,自己的考试只有基础的“琴棋书画”和“策论”两个项目。
如果杨二觉得自己应该问题,那自然没问题;如果杨二觉得自己不应该被选中,那自己肯定就出不了线。在官场中最讲究的就是一个态度,只要态度正了,即使犯了错误也是好同志,是心之错;如果态度不端正,干出成绩也是坏榜样,其心可诛。
当初听说隋帝此次选才重的是“必有德行,功能灼然”且考试内容包括“琴棋书画”的之时,苏游就一阵无语,这让他第一感觉是,杨广这货选的是艺术生!
不过,历史上首次考察“琴技”的确归功于杨广。
苏游当时就想,要不要把吉他发明出来?可是捣鼓那玩意显然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自己好像也就会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