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辩解,但后者年轻气盛,哪里受得了这么多委屈?
作为次子的李世民,要想得到李渊的认同,只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来。
在这乱世之中,只有开疆拓土才是最大的功绩,李世民终于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
“既然没能与秦军拼消耗,那就和薛举决一死战吧!”
对李世民的这个决定,刘弘基、殷开山、李安远、慕容罗睺,包括行军总管刘文静都没有反对。
这些武将被困在营垒里无仗可打,早就憋得发慌了。
对李世民出战的决定,他们自是双手赞成;刘文静为人谨慎,他本赞同李世民深沟高垒拒不出战的决策,可这个计划不行之后,他也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随后李世民率领大军出营,在浅水原布阵迎战薛举的秦军。
陇西是隋朝地养马之地,故而秦军多为骑兵,针对这一点,李世民采用了防守反击的策略。
在列阵之时,李世民将步兵集于中路,将骑兵放在后方;两侧的兵力最多,却多为进关中时方投靠于唐军的各路人马,他们人数众多战斗力却不见得有多强。
李世民将他们安排在两翼,是为了迷惑薛举。
如果薛举见得唐军两翼兵多认为唐军的重兵在两翼,而采取中路突破之术在唐军两翼合拢之前戳穿中路的话,那就上了李世民的圈套。
谁知薛举性格豪迈,对这些阴谋诡计并不精通,只知道硬冲硬打。
在薛举的心目中,自己的骑兵是无坚不摧的,就算他明知李世民将精兵埋伏在中路,仍然会挥师猛攻中路的。
唐军和秦军的兵力都在十余万左右,唐军步卒多一些,秦军则是骑兵更多,从战斗力方面来看,双方不相上下。
可战斗刚一开始,秦军就一直压着唐军打。
李世民的安排巧妙安排,薛举似乎也上了他的圈套。大战一开始,秦军猛将就宗罗睺就率领五千精骑弃两翼不顾,而猛攻唐军中路。
表面上,唐军虽损失严重,却还在李世民的忍受范围内。
李世民通过消耗的那些杂兵,想要直观地了解秦军的实力;从而更好地调整战术,在真正的大战中避实就虚,堂而皇之地击败对方。
唐军的中路军领军正是刘弘基和殷开山,他们所领的万人队无疑是唐军的精锐。
李世民则率领三千玄甲精骑在后方压阵,待秦军的精骑在步兵方阵前碰过头破血流后,李世民再从后杀出,一举将其击溃。
李世民的战术很不错,问题是刘弘基和殷开山统领的精锐步兵挡不住地方的骑兵冲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