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而已。
移民们到达三山之后,便会在三山开垦荒地,三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手快有,手慢无,多劳多得”;可到了幽州和河北之后,苏游实行的却是“平均地权”的政策,——政府把土地从原来的地主手上收回之后,重新把土地定量分配给百姓。
幽州与河北的土地政策,与旧隋的政策没有太大的区别,多的只有“土地不可交易”一项而已;至于后来归附的山东、中原等地,则因为战乱还未平息而依然实行的是旧制度。
苏游在回三山的船上想得最多的,便是这土地政策,商鞅变法中的主客民制度显然是他想得最多的。
“主民客民分业,重奖杀敌强兵。”
商鞅把原来秦国的农民叫主民,秦国称霸西戎以后,土地面积很大,人口少,而和秦国相邻的是从晋国分出来的韩、赵、魏,这三国人口多、土地少。
商鞅把韩、赵、魏三国的农民吸引到秦国种地,这三国的人只要到秦国来,秦国就给他们土地、给房子,且前三年不用服劳役。
这样一来,韩、赵、魏的很多农民都被吸引到了秦国,从韩、赵、魏三国到秦国的农民叫做客民;相对的,秦国原本的农民则为主民。
商鞅变法规定,主民主要是当兵,客民主要是种地;主客民制度,与罗马帝国的殖民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通过政策吸引帝国的农民到自己的领地中种地,显然比与帝国死拼更为有利。
苏游觉得目前的首要任务并非扩张,而是内政,这也是他在这个时候立国称帝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苏游现在想得最多的便是吸引李唐以及南方的农民进入自己的领地。
事实上,苏游在南中订立国策时,便有把南洋那些不开化的地区和朝/鲜半岛上三个国家变成殖民地的想法。
让苏游始料不及的是,他才一刚下船,便看到了新罗的国王金白净以及百济的国王扶余璋,理所当然的,百济的三公主扶余明。慧也在其中。
见到扶余明。慧后,苏游当下便有些尴尬,因为他最先想起的便是当初护送扶余明。慧回百济复国的那个夜晚;如果不是因为苏游不想趁人之危,或许他的后宫已多了一人。
对于扶余明。慧,苏游始终七上八下,他仍然记得初次见到扶余明。慧时的场景,一如他第一次见到杨素颜。
苏游第一次见到杨素颜和扶余明。慧时,她们的年纪都只有十一二岁;苏游与她们,妥妥的怪叔叔和小萝莉。事到如今,苏游来到这个时代已十三年,杨素颜和扶余明。慧的年纪也都过了花信之年,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