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重在抢劫。
临水,位于鲁南地区,历史悠久,秦代即在此置县,因黄河河过境而定名临水县,全县为低山丘陵区,最高点为县境北部的金顶山,海拔一千多米。
发生劫案的地点正是在金顶山北部山区。
开门第一仗,到底能不能打得响?
谁都没底!
在临水的走访过程中,乔向文和战友们换上便服,与附近乡镇里的三教九流混在了一起,马不停蹄地打探消息。
一天晚上,在旅社里,几个人分别汇总情况,乔向文无意间听到了刘胜说的一句话:
“乡亲们都说是国民党派人化装干的,打鬼子不行,打自己人内行,就只有镇公所门口的修鞋匠,坚持说是土匪干的,还说他好像看见过镇上有人穿过被劫的军用鞋子。”
向文一听,这个情况非常重要!
修鞋的人,对别人的鞋子特别敏感,这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天,穿着一双脱胶的鞋子,几经婉转,找到了修鞋的摊子:
“帮修一下吧,老乡。”
聊天中,向文很快得知了那天的情况。
原来这名章鞋匠,是本地人,在这里修了二十多年鞋,对本地人穿的各种鞋子如数家珍,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是什么牌子、用的啥质料。
“那天我看到的那双鞋,我印象最深,绝对不是本地的!”他说的非常肯定。
“凭啥子这样说呢?”
向文递过一支烟,为章鞋匠点着了火。
章鞋匠深深吸了以后,呼出,憨憨地说:
“俺靠修鞋吃饭,看人一般不看脸,只看鞋子,这看鞋子,也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出身,手头经济。那天我没事,对着进镇公所办事的人端详,自然也是看鞋子。”说着贪贪地吸了一口,继续说下去:
“那个人穿的鞋子不太合脚,俺一眼看出来了,走路有点提着,再仔细看看,俺好像看得出那鞋子不是本地产的,倒有些像是军队里穿的。”
“为啥子呢?”向文追着问。
“乡里人穿的鞋子,一般要厚实一点,耐磨一点,重一点也不打紧,主要是要耐磨,穿得长久,俺见过军队里人穿的鞋子,一般都很轻,那打起仗来,跑得快才能保住小命,穿大皮鞋的肯定是不上战场的长官。”
哦,原来如此。
向文不由暗自佩服鞋匠的观察力。
这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高手。
“那人穿着鞋子不合脚,我想肯定不是自己的,哪有人自己花钱买的鞋子不合脚呢,后来听说八路军的军鞋被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