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形成的,但形状规则接近球状,边缘也很光滑,从而提高了工件的机械性能。
三、炒钢、铸铁脱碳钢及铸造技术
为了适应社会对钢铁制品的需要,到西汉后期已创造了“炒钢”技术。这种技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的状态下加以炒炼,使铁脱碳成钢或熟铁。
在南阳市方城县赵河村汉代冶铁遗址中也曾发现与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相同的炉型6座。这种炒铁炉容积小,呈缶形,温度可以集中;挖入地下成为地炉,散热少,有利于温度升高;炉下部作“缶底”状,是为了便于装料搅拌。此外,在南阳市北关瓦房庄冶铁遗址中也发现几座炒钢炉,形制和构筑方法大同小异,炉底还有铁块。从这个遗址发掘内容看,南阳瓦房庄的冶铁作坊中,不仅铸造铁器,而且还用生铁炒钢或熟铁,以此锻制工具和其他构件。在此遗址中还出土有凿、钁等,当是该作坊自制的凿、钁等。通过考古资料证明,到东汉时期,炒钢技术已很普及。南阳东郊曾出土一件东汉铁刀,形制较特殊,类似炊事用刀,刀身有一道平行于刃部的锻接痕迹,刀宽112厘米,长约17厘米,刀背厚约05厘米,保存较完好,是用炒钢锻制而成(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汉代冶铁技术初探》,《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西汉后期已经创造了简便的炒钢炉,将生铁炒炼成熟铁或钢的技术发展,标志着炼钢技术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钢材的产量大大提高,这对于当时生产工具的改进,钢制品的推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炼钢以含碳量低的块炼铁或熟铁为原料,采用渗碳的方法炼制成钢(现在仍然使用此法)
,一种即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料,在固体状态下脱碳制钢。战国时代已经采用了柔化处理工艺,将生铁进行脱碳退火,得到了脱碳不完全的铸铁脱碳钢件(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至汉代仍然使用这一工艺。如,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所出土的铁斧,中心是白口组织,表层是钢的成份。类似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