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没有“始”字,现在我来注释一下,免得后世的人看见了,不知道碑主,更忘了碑主是如此的伟大光荣正确。
东巡讲话后,二世接着又去辽东巡视,路上又跟老师商量:“这次出去,我看大臣们似乎还是有些不服哎,我那些哥哥们也个个脸色难看,怎么办?”他排行十八,除了太子扶苏以及其他因为缺乏抗生素而早夭的外,起码还有十个以上的哥哥,智商都不比他低,确实很难让人放心。
赵高就等着他这句话呢:“这些事,臣早就想说,但不敢。现在这些大臣,都是跟随先帝打天下的,平日里一个个牛逼得不行。而臣出身卑贱,靠着陛下侥幸提拔,才当上这个大内总管。那些家伙表面上听臣的,内心却怏怏不乐。您东巡的时候,早该抓几个省级干部祭祭刀,树立一下自己的威信。尤其是您看着不顺眼的,更不该放过。这些家世富贵的高官都杀个精光后,再提拔一些贫贱的,他们都会感恩戴德,一心一意跟你干,这样的话,您的红色江山一定会永不变色。”
胡亥点头称是:“有您这样的老师,真是天赐啊。”当即写下“我的第一张大字报——炮打一切牛逼哄哄的高官”,发了下去,掀起了严打的高潮。
秦朝专制机器,在这时开始发挥巨大作用了。有人说,秦朝自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强大,因为它的改革很彻底,而东方六国不够彻底,所以不强。这些都是扯淡。秦国很早就不弱,秦穆公就曾当过霸主。最重要的是,秦国的制度和东方六国一开始就有所不同,它本身就是建立在野蛮的基座上,带有浓厚的戎狄色彩。这种戎狄文化特征的国家,一向就有君主独断一切的传统。考古学家近几十年来对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墓葬进行发掘分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呈多阶层、小间隔分布,相邻级别的墓葬,规模差距很小。而秦国则不然,秦墓的国君和卿大夫之间墓葬规模存在着惊人的落差。
举例说罢,春秋战国时代,卿大夫的墓葬中经常陪葬金石乐器,秦国的卿大夫的随葬品却和普通百姓的几乎没什么区别,见不到什么金石乐器。这说明秦国国君在商鞅变法之前,就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东方六国分权的贵族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各国的变法,之所以能在秦国取得最大的成功,和秦国的国情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秦国具有培育极端专制的优良土壤。在具有绝对权力的秦王面前,万民都是他的臣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他分庭抗礼,一人为主,万人为奴,这种政治架构,在秦统一后被施加到全国,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的常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