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织布厂和粉黛那些,也都是些美名,杭城这方水图可真是出些好人物。
年底,别的地方都在发愁如何将自己的政绩写得好看些交上去,杭城的知府却是满心松快。他什么都不愁,他只愁能写的地方太多恐怕到时候折子上不够写啊。
而年底一到,皇帝那边对杭城也格外关注。连带着对杭城格外关注的还有不少朝中重臣。
杭城若是发展好,那就意味着杭城的政策要扩大范围实施,这是不少行事古板的臣子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臣子对杭城的观望则是希望杭城发展好的。不说其他,杭城那边这两年几乎好上加好,让不少官员都看红了眼,就想从杭城那边取取经。
让女人出门做工似乎是不那么体面,可那也和他们没有关系不是,不少官员心里头算盘都打得精明,反正这都是底层百姓的事儿,他们的妻女又不会涉及其中。况且皇上现在对杭城期许大,今年都给了杭城多少次优待了,其他地方官心里痒的和什么似的了。
千等万等,杭城那边的折子咋大年夜的前两天到了京城里。皇帝在书房里看了那折子,当场大笑出声,将旁边侍候的宦官吓了一大跳。
皇帝捧着折子在屋里来回走了几圈,口中喃喃道:“好,实在是好!”
杭城知府在信中仔细讲了这一年以来杭城的变化,特别是开放女子也能相对自由地出门做工后的结果,结果当然是好的,杭城与上一年相比,百姓的日子又好了一些。且杭城知府那边还呈上了他们对律法的增加和修减,并且附上了这一年以来这些律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说完这些,杭城知府又说了兴建官府学堂的事儿,给皇帝又是一大启发,顿时让皇帝摩拳擦掌,想要做出一番大改动来。
第95章
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道理皇帝清楚。他暂时还是得按捺下心中的激越; 而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和众位大臣说了这份奏折。
这一回朝中的意见就不再像上次一样一边倒了; 而是两方对立呈现五五开的局面。不少老臣干脆就没有发表意见; 因此反对声也就小了很多。
皇帝也没立刻就说要全国推开杭城的政策; 只提了一嘴若是有哪个州府想要效仿,可以上折子来说。不过皇帝还留了一手,这次只松了三个口,也就是只有三个城市能申请。
这不仅仅是将未来不好的可能性把控在了合理的范围之内,更让不少原本犹豫的地方官一下都提起精神来,二话不说就赶紧呈了折子上去,唯恐自己动作慢了就被别人给抢先了去。
杭城这边一时风头无两; 杭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