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对近前的司礼官又吩咐了几句,便又与杨妃谈笑风生了。
“陛下有旨,给事郎、太子宾客李括勇毅果敢,乃我大唐青年才俊的楷模。擢封为宣节校尉(注3),以资勉励。”
司礼官高声将皇帝陛下的恩典传诵给众人。那声音传的很远,很远。。。
。。。。。。。。。。。。。。。。。。。。。。。。。。。。。。。。。。。。。。。。。。。。。。。。。。
注1:哥舒翰乃是西突厥哥舒部人,唐玄宗信任胡儿,认为他们比汉人忠诚。故而十镇节度使中竟有半数为胡人。
注2:大非川: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唐朝670年大非川的惨败标志着吐蕃全面崛起。直到玄宗年间,在李炜、王忠嗣、哥舒翰等名将的带领下,才扭转了颓势,将战线推进到青海湖与九曲以西。故而,吐蕃人一直是唐朝心头的一把利剑。
逻些:今日拉萨。
注3:武官散官名。唐始置,正八品上。
伸手求票啊!
第三十七章 霓裳(四)
李括有些诧异的望着司礼官,似乎不敢相信获得宣节校尉武官的是自己。这封赏来的太过突然,来的太过及时,竟让少年生出深深的惧怕感。人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往往你极力追求一个物件,没得到时费尽心机只为将它收入囊中,得到后却不敢把玩,生怕一不留神再丢失了它。这种现象极为明显的体现在少年动作的迟钝上,当张延基不断拉扯李括衣角时,它才意识到自己该领旨谢恩了。
少年向前迈了几步,便朝皇帝陛下銮座方向俯身拜了下去。“臣给事郎、太子宾客叩谢陛下隆恩。”
李隆基颇为满意少年的表现,少年的惊诧、慌乱、感激很好的满足了大唐皇帝的尊崇感。京城的官员太过油滑,整日往来于天子脚下,让这些官吏养成了一种忖度主君心理的习惯。做什么事情前都要思量一番,这事皇上是怎么想的,我怎样回答才能讨得皇上欢心?一味的奉迎做作让李隆基觉得恶心,他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和善恭谨的面容。那官方式的笑容和不抑不扬的声调直让人从脊背生出一股寒意。而李括的态度恰恰是心中想法最本真,最朴实的体现。
李隆基嘴角微微扯起一抹笑容,和蔼道:“李校尉不必多礼,朕敬重你坚毅果敢特授你官职,你要后学上进,不要让朕失望!”
少年心中感激,俯身道:“臣定不负陛下厚望。”略想了想,李括咬牙沉声道:“不过此次战术非臣一人之功,张侍郎的公子,还有一名臣的好友皆策划了它。如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