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去,我辈无 类矣。”岳飞悲泣着拿出诏书说:“我不能擅留。”
当时的形势是,岳飞孤军深入。他在出兵的时候,就忧虑后方接应不上。中路军马能够接应岳飞的军队只有两支,一个统帅是张俊;另一个就是刘錡。张俊本身就是个胆小畏战的人,而刘錡在顺昌一战成名,也无远图之志。
我无法知道岳飞当时的想法,但是从形势而论。只要岳飞保存实力,日后或者还有恢复的可能。在撤兵地路上,岳飞问手下诸将:“天下事竟如何 耳!”
张宪的话还是很明白的,以岳飞当时兵威之盛,民心归附,无论做什么都有必成的把握。从形势来看。当时能够抗击金兵的或许还有韩世忠、吴磷等将领,但是这些将领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如果朝廷有疑心,而让这些猛将去攻打岳飞的话,金兵入寇,则南朝半壁江山也将不保。
或许岳飞的心中已经做好打算,最好还有东山再起地时候。最坏辞官不做,还有其它将领可以抵御金兵。
也许这是我能猜测的岳飞迫不得已的苦衷——还是以百姓和社稷为先。
事实上,高宗在接到岳飞抗拒班师的第一道表章后,有些回心转意,又下诏告诉岳飞不必回到临安,而在京西根据敌人动向,便宜行事。
在岳飞的人生经历中,被撤职和主动辞职的事情以前都发生过。后来不也东山再起了么?
事实上,岳飞并不象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一回到临安就立即被下狱处死。
他在绍兴十年回临安,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再次领兵出征。宋高宗还下诏褒奖他说“国而忘身,谁如卿者?”
岳飞回到鄂州署衙,登黄鹤楼,这是道家仙人王子安跨鹤白日飞升地地方。唐朝诗人李白、崔颢多有吟咏。
岳飞对着浩浩汤汤的长江,遥想当年金兵尚未入寇时。宋朝百姓安居乐业的富庶生活。而今士兵亡于刀剑之下。百姓 死于沟壑之中,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提劲旅。渡黄河,恢复旧日疆土,然后便归来,辞官修道,直到跨鹤飞升。朝廷权贵猜忌大将无非是因为贪恋权势,他们又怎知岳飞的高远志向!
在这里,岳飞写下了另一首《满江红》——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