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现在,虽然李定宸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的理念和抱负,正在逐渐形成。他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事,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国于家能有什么贡献,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越罗自然是为他开心,且以他为傲的。
李定宸也反应过来,目光明亮且灼热,心头陡然生出万丈豪情,“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倒不必。”越罗调侃道,“陛下是有道明君,必然得道者多助,一呼百应,无不顺从,千万人皆为先驱才对。”
被她这么一夸,李定宸自己反倒冷静下来了,叹道,“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那一步,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度要建立,却也离不开人才。朕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啊!”
这几年时间的磨合,李定宸对朝中官员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守成有余,不功不过,但要完成自己的壮志,只靠这些人却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是那个旧有的框架里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于是就总会受到限制,跟不上李定宸的思维。
而手里没有合用的人,就算心里想得再多再远,也没有用。
“陛下若想要人才源源不绝,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到底不妥。虽说是因功受封,但难以形成定制。倒不如开科取士,只不考经义策论,而单考杂学,如何?”越罗想了想,道。
“好主意!”李定宸握着她的手,“阿罗果然不愧为朕的贤内助,如此一来,天下英才必然都能各安其所!”
顿了顿,又道,“不过还是得慢慢来,暂且就先开工科和农科与医科。其实朝廷本来也有这方面的选材先例,如今不过是将之引为定制罢了,想来朝臣们不至于会反对。”
不说前朝,就是大秦立国之后,也有人在这几个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因而得到朝廷封赏的。
毕竟这几个方面,都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是读书人鄙薄,也不能不承认它们的重要性,既然如此,国家储备这方面的人才,自然也是应有之义。
李定宸已经开始琢磨怎么让朝臣通过这项提议了。
越罗又提醒道,“不过还是先找人对这两本书上的内容进行查验吧,若果然都确实,陛下再以此为引,想来会容易许多。”
尤其是医书,记载了许多病症的判断方法以及对症的药方,据说都是著者多年在民间行医的经验。若能验证确实,推而广之,对大秦百姓而言,无疑又是一项福音。这种事,朝臣们是绝不会阻拦的。
说完了正事,李定宸又提起私事来,“过几日就是冬生的生辰,过了三岁也该开蒙读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