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事,现在咱们不是有了电报了嘛。”林义哲笑了笑,说道,“而且就此出去走走也不错,朝廷如今要大治水师,我国能造船之厂寥寥,欲要从速成军,莫过于买船一途,要真是出去的话,便可广访西洋诸国,择优而购了。”
“这倒也是。”丁日昌点了点头,忽然说道,“鲲宇,你我一见如故,我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鲲宇帮忙。”
“雨生兄但言无妨,只要愚弟能够办到,定不推辞。”林义哲立刻答道。
“是这样,愚兄七弟日盛之女,小名璐华,数年前于码头走失,鲲宇海外人脉广博,又有亲友,可否帮忙打探,寻找一下她的下落?”丁日昌想起了往事,眼中闪过一丝悲戚之色。
“竟有这事?”林义哲吃了一惊,赶忙细问端详,“令侄女是如何走失的?”
“个中缘由,一言难尽!”丁日昌似乎是不愿意回忆这段痛苦的往事,他叹息了一声,扼要的答道,“曾有家仆报知,称于码头上看见过她,是为一个不甚熟识的汉子抱上了去英国的船,此女本为双生姊妹,走失的是妹妹,姐姐尚在,鲲宇在英伦既有亲友,可否帮我打探一下,若能寻到最好,就是寻不到,天命而已,我已尽了人事,也算对得住七弟了。”
“愚弟记下了。”林义哲道,“雨生兄放心,这事儿,包在愚弟身上。”
“那便多谢鲲宇了!”丁日昌感激涕零道。
林义哲看着丁日昌激动的样子,顿时明白了过来,原来历史时空当中的丁日昌,为什么会成为首倡保护海外中国侨民的先驱了。
在后世人的一般印象中,丁日昌是中国近代富有改革精神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实干家。但不为人知的是,他在办理洋务和对外交涉中,对海外华侨有了新的认识,较早提出了一系列重视、关心和保护华侨的建议和措施,其中不少为清廷采纳,是一位功不可没的护侨先驱者。
丁日昌的护侨思想首先源于他对海外华侨的经济力量迅速成长,有利于中国“自强求富”的认识。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在全世界的发展给勤俭精明的华侨提供了发展条件,西方殖民者与土著的隔阂更使他们有了发展良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19世纪后期华侨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力量。最先认识到海外华侨实力的,是一部分与“洋务”相关的沿海地方官员。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广东巡抚蒋益沣上奏“内地闽粤等省,赴外洋经商者人非不多。新加坡约有内地十余万人,新老旧金山约有内地二十余万人,槟榔屿、伽拉巴约有内地数万人。”奏请朝廷“派遣使臣前往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