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认为一直没有看错他,他果然没有在东北行军阀割据的那些勾当,而是尽可能的推动东北发展经济,开化民生。
东北的发展相当的快,这是毋庸置疑的,贫富差距也不大,民间的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社会矛盾是全国最为缓和的。
双方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因为不同的信仰,黄兴与宋教仁都对孙中山的过激感到遗憾,但是,他们是一体的,只能硬着头皮站在孙中山的背后。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孙中山负气出走,远赴美国,未尝不是个好的结局。
黄兴与宋教仁都有些心灰,想要休息一阵子,不过,他们对李安生都有信心,中国的局势不会崩坏到哪里去。
“这座大桥据说要花费一千三百余万元,整个预算已经是相当准确的,也只有上海有这等魄力。在东北也是这样,李安生在公用工程的投入上头,向来是不皱眉头,哪怕是借外债,也要修起来。东北在搞水电站,在搞铁路网,石油公司,负债率高的吓人。”
黄兴与宋教仁相视大笑,李安生向来是背了太多骂名的人,除了反动军阀、野心家、战争贩子等等,还有败家子、欠债鬼等名声。
的确,中俄战争时期,发行了太多的债券,还向列强借了近十亿元的外债,用于军费以及东北工业建设。
现在又在大肆的借债,借债便算了,还发行各种的股票、债券、信托产品,修建铁路、公路、港口、水电站等等,玩了大量的花样。
国外与国内加起来数十亿元的资金给卷入了东北这个无底洞,相当一部分的国内经济人士都对此感到悲观,感到无比的恐惧。
这个摊子要是倒了,整个中国都要倒大霉。
李安生就是在这点上头有缺陷,不然的话,他的支持者只会更多,大量的支持者都给吓跑了,或者说吓的观望,他的手腕太大,太过的激进,发展经济也没听说过这么发展法的。
实行分税制之后,东北的部分财政收入将会归入中央,还债能力将会降低一个档次,为何还有债主们急不可耐的要将资金送到东北去?
黄兴与宋教仁都不懂经济,故而不做评价。
宋教仁指着对岸的浦东告诉黄兴,“黄大哥,你看看浦东,倒也跟李安生有些关系。当年中华钢铁公司提出产钢目标一年百万吨的时候,举国震惊,听说连汉阳铁厂的盛宣怀都在椅子上跌了一跤。可是,中俄战争期间整个国家都出现了一股投资热潮,机械行业大肆发展,钢铁需求激增,中华钢铁公司的锅炉一直没听过,新锅炉也一直在安装。”
黄兴是很有体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