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业基础根本就不牢靠的三流国家,只是因为人口优势,才勉强成为了所谓的欧洲大国。
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国连中国都比不上,不过,说到中国人,新西伯利亚的人民们充满感激。
萨迪鲁娃哭着,流着眼泪,小猪是中国商人赊给她的,当别人给了她一点希望,一点温暖的时候,她希望能够有所回报。
并不是心疼一只小猪,而是,在意那些给予她心灵温暖的人。
暴,什么时候才能够结束。
这些年来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俄国卷入世界大战以后。
她的丈夫每天都要起早摸黑的采矿,累死累活,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赋。
官老爷们说,国家需要他们的贡献,可是,不是贡献给他们享乐的。
她的眼泪淌在了地上,没有人回应她,没有谁在意到她的眼泪。
像她这样的人流淌的眼泪,每天都有,连绵不绝。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底层的人们,连起码的尊严都不能拥有。
新西伯利亚是个工业城市,或者说,依托矿产开采以及金属加工产业而存在,虽然也是个大农业区,但并不足以满足新西伯利亚周围的日常所需。
尤其是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物资越来越紧张,离开欧俄有一段距离的新西伯利亚似乎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这里充斥着剥削、抢掠与仇杀,治安状况差到了极点。
幸好中国人没有成为奸商,他们负担起了日常物资的需求,始终维持着物价水平的平稳缓慢的爬升,并且中国人还帮助当地维持治安。
中国商队自身的护卫力量能够帮助地方上尽可能的杜绝一切恶性行为,但是,他们无法阻挡地方上的那些官老爷们的剥削,这与中国商人无关。
以战争的名义,这些国家的蛀虫,正在加速祸害西伯利亚。
从乌拉尔山到新西伯利亚,甚至是被中国所占据的伊尔库兹克,曾经是所有欧俄贫民充满向往的地方。
世界大战前夕的西伯利亚社会形势较欧俄地区相对稳定。农民境况并不十分悲惨,土地的争端也不很严峻。工业化规模较小,工人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上由于中间势力的存在使党派斗争并不尖锐。正如一位前苏联作家描述的那样:“如果十月没有在俄中心地带爆发,那么数十年之内西伯利亚不会有”。
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与欧俄相比力量薄弱,影响较小。由于西伯利亚特殊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心地区,接受的宣传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不高。例如社会党人在农民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大部分农民还相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