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万岁爷,小的听明白了。”说完高起潜起身也去领圣旨去了。
按大明律,皇上身边随行一些懂文墨的太监,随时把皇上下的旨意润色誊写成文,内廷请旨:接旨的内廷太监会同随堂的太监一起监查审视,来查看旨意中的文字有没有谬误。待审核之后,由主笔太监签发一张用宝封批,再由接旨人同着一名监审太监一起去尚宝监,盖上玉玺,返回来最后在皇上面前或者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面前宣读一遍,完全无误,这道中旨才算可以正式发出。
外廷发旨则更复杂,除上述环节外,还需要中书科舍人往返阁臣、六科或通政司、皇上之间两到三次,互相题写修改意见,直到皇上和大臣都认可,才可以正式行宝对外发送。然而即便这样,六科给事中在接到圣旨后,仍有权力决定是备案转发呢,还是干脆封还。
王承恩为人比较细心,当得知小朱要在乾清宫接见阁臣后,便立刻把尚宝监的人给找来,连人带玉玺,全安置在正殿东手边的侧殿内,又找了几个读过书,写字好且快的太监当主笔。
当高起潜去领旨的时候,东侧殿之中已经传来“小的恭请圣宝”的声音,果然不一会儿的功夫,曹化淳屁颠屁颠举着圣旨跑过来,在小朱面前低声念了一遍,核对之后,见皇上点了头,这才出去缉捕魏忠贤。
一边厢一直跪着的四个阁臣相互望了一眼,方才由李国普膝行两步,秉奏道:
“皇上,逆案一出,朝野振骇。今蒙天幸,龙体稍安,自当彻查逆党。然禁中之情形,外臣多有不知,高公若贸然出宫,大索京师,势必潜酿事端,故,臣斗胆,恭请圣上御国于文华殿,筛选朝中大臣协理高公,择选刑部、大理寺等官员协办,方才是万全之策。”
要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想想也是,作为皇上的他突然食物中毒,然后连续几天都人事不清。现如今刚传出去能坐起来的消息,就开始大肆搜捕内外廷的重臣,一旦有人借机造谣生事,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前几日已经传出‘上不豫’的谣言,很多人都处在观望状态,这个时候,如果能在文武百官面前神清气爽的露下面,也便于稳定大局,搜捕行动也可以顺利实施。
“李先生,能有如此说辞,可谓忠心可鉴,不知可有协理的人选?”
“谢皇上恩典,臣愧不敢当。”阁臣被皇上尊称为先生,也算是有明一代的一个传统吧,但李国普怎么敢在这个时候充大。待稍稍缓和一下精神后,李国普才接着说道:“臣举推詹事府少詹事刘鸿训大人协理高公。”
“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