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两千柄,连同积欠的军饷,一同发往辽东锦州祖大寿部,让他们检验一下成效再说。
至于‘质洁’镇尺,则成为了所有文臣武将的最高追求,谁都想在自己致休返乡的时候,得到皇帝亲自御赐的镇尺一件,这不仅是荣誉问题,还关系到历史上的名声。
由这三件东西所引发的反映可以看出来,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名声和气节,只要国家真诚的善待他们,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取义成仁都是在所不惜的。
这三样东西公布赏赐的制度之后,小朱和百官的关系又重新融洽起来,关于皇商这事儿,小朱和田怀彝讨论几次之后,试探了内阁一次,内阁的反映还算正常,没反对,但也没同意。
最后大家说,现在刚是正月,发欠饷,赈灾民,筹办会试这些事情太多,还是先放放再说吧。
阁臣这个态度,田怀彝倒是挺理解,因为他的设计是几家皇商之中,除了他们田家外,再自民间选两家,剩下的就全送给官僚、勋戚和藩属的代理人。
那么这些人选上,也需要小朱的‘爱卿’和‘亲戚’们,花费时间进行筛选和考量的,不放一放,也说不过去。
剩下的日子里,一干人等,鬼祟的往来于阳光下的阴影中,经过无数的许诺、妥协、协商之后,皇商的人选名单也基本定了下来。;
第三章:皇商、番薯、西洋鬼子
正月从闹事那天到二月二龙抬头,虽然只有短短十来天的时间,但处理上述的事务,小朱觉得还是既充实,又有效率的。
忙来忙去的,田妃风波的影响算是彻底消除了。听张彝宪说,福建的金、陈两家后人,也快到北京了,因为事先跟阁臣打过招呼,大家对于番薯一事,都挺感兴趣,均很盼望金、陈两家的后人尽快来到。
期间还有言官上书,说什么“皇上诏金、陈后人入觐,乃为国事,便不应该拘泥礼仪,怎么能等到年后呢,要知道赈济之事无小事。”
小朱看着这份奏折,哭笑不得,这不就和当初张彝宪的说法一样嘛!噢,张彝宪说就不对,你们说就没事,真双重标准啊。不过看来这件事情上,不会有什么阻碍了,小朱也放下了不少的心。有时候,他真是头疼明代官制,什么事情都要经过群臣首肯才行,麻烦啊。
趁着大家分神,和金、陈两家后人来京的时间差,小朱偷偷摸摸的去承乾宫会了阿萝一次,两情相悦,皇帝与贵妃,竟然被搞的相见有如偷情一般,实在令人不爽。
“娘的,我多次下旨,内廷不得结交外臣,竟然还有人传消息给宫外,等我得了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