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是毛文龙的海事银,他同张彝宪一样,先于他的银子到来的,是山东知政卢象升的弹劾折子。
原本,镇海水师别的大错没有,毛文龙一面用水师清理海匪、一面用步军继续以游击战的方式骚扰后金。一方面尽职尽责的保护海商船队的安全。一方面加紧锻炼新招募的军卒,身兼四责,老小子居然也没累趴下,还越活越滋润。
他又趸了不少从辽东朝鲜搞来的人参、毛皮和上好的东珠,一并送京拍皇上的马屁。还很大方的从份利中分出一部分,给袁崇焕部送了不少粮食和银两。一切本来很正常,但唯一的不正常就出在了应缴的海事银上面。
今年该上交的海事银,他本来都准备好了的,但小朱和内阁均认为现银没什么用,还不如粮食实惠,于是让户部转告他,把海事银全部用来购买朝鲜的粮食,然后再送交上来就是。
但事情就出在这里。因为什么?因为汇率!汗!
东瀛国内,1两黄金约换29两白银。和朝鲜国内的汇率差不多。
大明国内,1两黄金约换50两白银。这证明大明存在通货膨胀。
于是毛文龙,先跑了趟东瀛,将应缴的海事银兑换成黄金,然后再跑回山东,用黄金兑换成白银,一来一往,他切了22%的汇率差额利润。然后看看时间,不够再跑个来回兑换的,他才跑到朝鲜,把按照约定应该交的70万两白银,全部购买了粮食。而切汇剩下来的将近50万两白银,就全落他一个人的腰包了。
这种差额汇率的财政现象,很多人都清楚,但因为东瀛人一直欺负单干的商家,所以一直没人能做成,连海匪都不行。但毛文龙是谁啊?结交又复杂,他在几个葡萄牙人的中介下,进行了这次切汇行动。并且很不幸的被卢象升知道了。于是弹劾奏折先于他的粮食三天,到达了皇上的御书案上。
卢象升的意思很简单,看着毛文龙这次似乎是占了个大便宜,但一旦被民间或者东瀛知道,势必招来大量的人来从事这种行为,人人都投机取巧,对海贸并没有好处。更深一步,东瀛人如果知道的话,以国家之力来进行,势必扰乱大明本就已经很脆弱的财政。
至于多赚的50多万银子,卢象升倒是大方,他说,毕竟是毛督的睿智所赚,留下也无可后非,而且按照约定的粮食,毛督也没耽误。所以,留下就留下,不能算贪墨,但却实属奸商之径。这是卢象升奏折里的最后一句定论。
小朱倒是很感兴趣毛文龙切汇这件事,估计现在汇率概念大家还不太理解,这种行为连自己都还没想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