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避免的出现疯、癫、痴、狂等生理现象。因此不要指望这些人成为国家机器的实际操控者,因为这确实属于痴人说梦。
那么为了规避这个漏洞,皇族及勋贵集团,在自己的权柄之下,凭空利用科举创造了士子阶层。
首先,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就是在保护统治阶层的自身利益,所以需要大量辅助性人才来进行打理。而这些人总要通过一次相对公平的选拔来进行能力上的区分,于是科举诞生。
其次,永久性的特权阶层,最好仅仅保留皇族一家为好,毕竟农业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是有限的,一个果子,是两个人平分好呢,还是一个人独享好呢?
那么在开国元勋不可能都杀光的前提下(因为总要留几个目标一致的帮手),最好保证这个既成事实的特权阶层不要继续扩大。那么科举恰恰满足了这个条件:每三年一个循环,始终可以进行有效的新陈代谢;选拔的权力在皇族手中,总是可以做到规模可控;科举的选拔人群又是面向所有的草根百姓,一个平头屁民,能够衣食无忧且荣耀受人尊敬的过完一生,已经是踩了天粪的命运了!
因此,通过科举选拔创造出来的士子阶层,永远超越不了皇族。
最后,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农业文明所需要的,是稳定的社会结构,即成不变的程序化约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粮食收成不会发生巨幅波动。
因此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黄巢李自成,他们一旦获得成功,依旧会选择这样的模式。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做出的最小危害的政治选择。
但当历史的脚步,逐渐走到1644年的时候,中国政体,必须进行改革了。这点在表面上,是因为上天把小朱送给了这个世界的大明国。但在实质上,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东、西方的世界,通过海洋而紧密联系之后,西方那种自由、散漫、乐天、公平的思想,逐渐被中华民族所接受,且由于科技进步从而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人们需要重新选择政体模式以配合新的经济条件了。
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世俗神话,他将作为一种象征,在国家之下带领全体国民,对有限或者无限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并且为了保证物资水平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基准之上,就需要对各行各业的人员进行筛选,于是以丙榜、遍值学政、义师制度为代表的新科举制度,也就顺应出现。而为了保证国家之内对资源分配的充分主权,军队制度的改革,也必须进行。
允许军人在积满功劳之后复员,其实正是军队国家化的重要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