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内臣们讲一些民间的趣事,通常来说,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黯首庶民有的,我皇家亦有。”
“呃,这个嘛!”
郑三俊踯躅着,没往下接话,因为这个话题很难揣度,在没明白皇帝心思之前,最好耐心等待。好在小朱并没有太卖关子:
“可要是仔细想的话,我中华儿女更喜欢报喜不报忧,这话可对?”
“?,到也是!”
“嗡。”
一旁的分议群臣都吃惊的哄了一声,他们没想到郑三俊居然这么愚钝,这话皇上虽然说得比较轻松,但当臣子的却绝不可这么回答。因为如果上纲上线,这就是欺君之罪了。大家都很吃惊的看着次辅大人。
但郑三俊也是没法子,眼前的天子,属于跳跃性思维,这点大家都清楚,像熊文灿、卢象升、杨嗣昌、洪承畴这几位,都可以轻松的跟上皇帝思路,但郑三俊更偏于保守,所以他只能顺着来。更何况,报喜不报忧向来是中国人的可爱缺点,因此他不可能,也没必要在这种问题上驳天子的威严。
眼见郑三俊虽说被大家看得满脸通红,却还算君子坦荡,小朱微笑着点了点头,鼓励老先生继续说下去。
“皇上,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总是方家之道。吾皇圣睿,能探明民间细故,真真黎民福祉!”
“呵呵,”小朱得意的,同时也很欠揍的摆了摆手,巨大而又破旧的袖口,露出很多线头,不仅邋遢,还有点脏兮兮的。
“朕的文学一般,当年写经论时,经常急切的寻人代笔。但奏章批阅,却一定要亲自过目。怕得就是不能做到兼听则明。如今这个麦伊-尼斯莱能想到航海之钟来敬献,无论其目的何在,朕都可以笑纳。我还就不信了,”这流氓说得忘形,居然翘起大腿,用手啪的拍了一下,响倒不怎么响,但无赖却是一定的了,
“我还就不信了,他有几个胆子敢触这个霉头。所以说,没事儿,明个儿先生领着太子去查问一下吧。”
“嗨伊!”郑三俊立刻九十度深鞠躬,君臣这番对话,如果经由生花妙笔来个润色加工,将来在史书上绝对是佳话一篇:
首先,西洋人不懂规矩,送的礼物不合时宜;由此引发了天子与贤臣之间的一番“对话”,贤臣以“居安思危”劝谏天子要做到“兼听则明”;最后,天子非但宽恕了西洋人的愚蠢,还让这位大“贤臣”担负起教导太子的重任。这么一看,不是千古佳话是什么?这正是郑三俊激动的直鞠躬的原因所在。
尽管事实满拧!
郑三俊分管对俄外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