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一个国家有十户民,其中1户为士,1户为官,1户为吏,剩余7户为农,每户农每年缴纳14两白银,国家每年总计拥有了98两白银的财税收入。
那么相比较第一个假设,国家减少了2两银子的收入,农户的负担只增加了4两,却足以养活三户士子官吏。这样算来,大家相安无事,也不会再有崩盘现象了。
到此,侯方域的诡辩术,正式清晰起来:
他首先做出第一个假设,让大家胆战心惊并且相信了两个假定前提:国家士、官、吏的比例不要过高;每家农户每年缴纳20两税赋为苛政。
然后提出第二个假设,让大家迷惑于新出现的两个虚假命题:
士、官、吏的比例在30%为最好;
每家农户每年税赋在14两为最好。
其中第二个“14两”的命题,其实是为了第一个服务,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接受第一个命题。换句话说,这两个伪命题的目标就是:士,即“君子集团”的比例永远保持在20%的额度以内,不再扩大,也不再缩减。
为什么这里多出来个“20%”的字样呢?很简单,官由士选,假设模型中占据10%的“官”,和10%的士,自然可以划等号喽!
这是一个险恶的维护特定阶层特定特权的政治理论,它所代表的,恰恰是人类心理的最阴暗一面。
每个人都希望好吃懒做,高高在上,既然自己成为了“士”人,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永远维护自己的统治。君子养民的根本内涵,也就在此。
由一小撮既得利益精英,在小范围内决定下全国资源的分配比例,然后公布出去,利用他们的才学与辩才,给全国洗脑并接受这种分配方案。使得国家政体在短期内趋于平稳安定,这其实正是历朝历代治乱交替的本源。
因为人心是无止境的,白水买酒,还抱怨猪猡没有酒糟吃,这就使得“君子”养民中的君子数量,越来越多,而民则越来越少,最后百姓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但“君子”们却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纠缠于“天命”“昏君”“乱民”这样由他们发明的词汇,来作为开解自身的标准。
中国的“君子”们,是最熟练掌握“抽出放大”诡辩法的,像屋檐滴水,去年滴在廊前三步,今年、明年仍旧滴在廊前三步。这本来是个自然现象,但中国文人会据此得出结论:
“孝顺仍出孝顺子,忤逆所出仍忤逆,不信你看廊前水,年年滴落旧时地。”
意思是不错的,你对父母孝顺,将来你的孩子也会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