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还一边搓着手,“这报备工作,是谁在负责?”
“回皇上,监国殿下,一直辅助粮农,其下十九小子,也颇通精算。据工部章程,殿下统筹精算后,需上报部堂审定,方始转递内阁。”
“这就对了,”小朱忽然想通了这个环节,“慈?和他们十九个小娃虽说能干,但毕竟资历还浅,他们算的数字,会不会跟底下的情况有出入呢?”
“?”贺逢圣愣了愣,甚至显出了些许惊惶,但随即镇定下来,反而还坐下喝了口茶之后,才抱拳回答。
“回皇上,从往年赈款出纳来看,先由地方经办官员,买来粮食、器具等物品再予分发,每月有个60万两就够用度了。从当下到来年开春,刚好是五个月。因此呢,殿下算的300万两,不多亦不少。”
“呵呵。”
小朱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对于像贺逢圣这些传统文臣来说,太子与皇帝之间的临界区,是非常难掌握的。但他们拥有一个天然的本能,那就是在皇帝亲口询问太子言行时,一定不要说雅语,要尽量用民间大白话来说。因为如果贺逢圣用雅语(也就是官腔),则按照中国政坛的规矩,太子每多干一份工作,就多一分危险。
而一旦皇上与臣子之间用大白话来交流,那就是父子之间的亲情问题了。儿子越能干,老子越高兴。这种奇怪的双轨制度,最经典案例就是当年的武则天。
则天皇帝即将大行,临走前还在犹豫将大唐天下,是交给李家,还是他们武家?
这时候,如果按照政坛规则,归政李氏之后,武家就是外戚,诛灭外戚,历来是政坛习俗。那么为了保证自己的娘家人,在将来不会被反攻倒算,武则天女士,是一定要传位给武家的。
这时候,一位著名的丞相出场了,他不跟皇帝谈政治,反而论起了亲情,说什么:
“是侄子亲啊,还是外甥亲?”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则天皇帝掉进了系统悖论之中,李家的龙子龙孙都算她老人家的侄子,武家的后裔都是她的外甥。按照民间的论法,当然是侄子比外甥亲了。所以这大周天下,是应该传给侄子滴。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但都没有李唐与武周之争来得经典。
这也正是:几秒钟前,贺逢圣还本儿本儿正的说官话,转眼就来大白话的原因。
而维护太子地位,一直是这些传统文臣强迫症似的天然职责。尽管接班人上位之后,有可能第一个先砍了他们的人头。
即便小朱这个猪脑子未必能知道武则天,但他也依旧能够理解这些大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