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性,早就不会为了他们而生气了,
“皇上一心为公,我做文臣的,自然也要为大道而生。能守住正朔,保住本心也就是了。董大,老夫现在就知会你,一旦叛乱平定,老夫立刻辞官归狱。一来,为国、为君,人臣本分已尽。二来,为民、为己,士子之心已了。三来嘛,我终究是对不起炯哥儿,总要有所交待。”
说完这句话,孙传庭放下耳中的铜警哨,一旁董祖常嘴巴动着,说着一些拍马屁或者感谢的话语,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孙传庭负手回望不远处的戚姬陵,早春淡绿色的山坡上,似乎追逐飞舞着十几只长尾喜鹊,在蓝天之下,显得好美。
……
注:孙传庭的想法倒也简单:
首先,在太子、三皇子之间,孙传庭是一定要选择支持太子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现在的局势太复杂,东林的叛乱,更多是因为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治国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如果由这种理论之争转变成争储内讧,那这个国家就真的崩盘了。
其次,太子继承皇位定了之后,老孙就要考虑个人情感了。做戏败给金声桓是他妙计第一步;借此败,慈炯回北京,正式脱离大通营以消弭将来争储的可能。是他计策的第二步。可以说,慈炯待老孙是半师半友,老孙却如此干事儿,有点儿不太像话。因此老孙是一定要维护慈炯安危的。
第三,要想太子将来不杀慈炯,就必须全面打消太子的顾虑。一方面,太子游历戚姬陵之后,也担心自己真要下手除掉三弟之后,将来会不会出现个礼妃陵,这个时代的人是很注重自己名声的,因为他们的名声,是由相对中立的史家,来相对客观的评价。
另一方面,大通营的这些人,有文、有武、有商贾,各方面的天才都有,而且还拥有广泛的民间声望,如果这些人能为所用,那太子也就不必要杀三弟了。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帮手的三弟,想当个太平王爷的要求,一丁点儿也不过分。
最后的最后,为了避免阮大铖、张缙彦这些人,将来以“杀死慈炯”为晋身之阶。孙传庭必须提前先跟董祖常把话给说透了,董大为人还算江湖,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第五十六章:天开一眼
庄家掷色后“首次”抓齐十四张即可自动和牌,麻坛素有“天开眼”之叹!
……
“……凡太平无事,多存于百里之国。概兵逾千乘,沃野漫泛之帝王邦,事荡昼夜,无日不休止矣。是圣人兴叹大同,黯首翘盼盛世故也。明主现世,当无惧繁务滋扰,恰如庖丁解决之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