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重道的国家,作为帝国大部分官员的老师,他的影响力将可怕得惊人。如果还让他做官,只怕就会一手遮天了。这不是李俨想看到的。
当然,在眼下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让郑畋来做副馆长这是权宜之计。而郑畋也聪明的对李俨表示,日后将逐渐卸下宰相的职务,培养新晋的宰相人才,在适当的时候卸去自己的一切官职,专心做政务馆的副馆长。
政务馆地建立。对帝国的官场是一个相当大的震撼。因为根据新的政策,任何官员在上任前必须到政务馆培训半年以上。而调职、升职等等情况也无一例外的要前往政务馆接受培训。即使以宰相这样的高官也不例外。同时还要接受政务馆的考评。考评有三次机会。一旦三次考评都不通过,将会被撤职,同时以欺骗罪、渎职罪交付大理寺审查。其推荐、简拔他为官员地人都要负连带责任。
这样一来,买官卖官的情况就可以杜绝了。同时那些走人情、开后门地情况也将会受到遏制。这就成了李俨澄清官场风气的第一步。
作为另外一个官员培养计划,李俨同时也成立了“吏务馆”,专门培养小吏。培养有针对性的。有专业性的培养事务性小吏,实际上就相当于后世的公务员。古代的小吏任命是很混乱的。即是在朝政清明地情况下。小吏的任命也是相当不清晰的,有父子相承的,也有官员们一时兴起任命的,其他走后门、贿赂得职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个时候渎职、贪墨的官员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小吏却不然。对小吏渎职地处理,虽然也有律法可依,但更大的程度上却完全取决于主管官员的心意。这些小吏本身又不入品。官员都算不上,因此他们的地位很不稳定,也很低。尤其是他们是很多官员事务的直接执行者,知道很多不应该知道的东西,稍有不慎就会被灭口。至于被欺压、被勒索等等地情况更是司空见惯。其生活环境相当黑暗。
然而有了吏务馆之后,这一切就开始发生变化。以后,官府的小吏任命将不再由官员随心所欲的任命。担任小吏的前提条件是有“吏学馆”的毕业证书。在眼下,只需要长安一个“大唐吏学馆”就可以满足政府对小吏的需要。但日后小吏的需要缺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就将在全国各地建立“州立”、“县立”吏学馆,培养小吏人才。大唐吏学馆对所有吏学馆培养的人才进行统一的管理、调配。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得在本地为吏(官员也有一个这样地规定)。各地吏学馆除了培养小吏人才之外,同时还负有协助本地政府对本地政府内小吏业绩进行评估地职责。而吏学馆除了接受大唐吏学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