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小郡法院往往不敢专断,这便失了律法的本意。”祢衡掌握着天下各县都察院的消息,其在新朝范围内的耳目,比起戏君有过之而无不及,“经过凉州此次大乱,更暴露了这项国策的不足。旧汉时并凉边军,虽亦有羌胡,然汉胡步骑,互不统属。而中华新立之后,以胡汉相杂而设边军,本意是为了增强战力,然却不知胡汉之间的差异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消除,胡人好勇斗狠,不通礼仪,不讲忠信,更不耻恩义,即使短时慑于勇武而称臣,但绝不会心悦诚服,只要太平稍长,往往便滋生妄念,引以为边疆大患。”他深深地看了看迷图一眼,毫不避讳。
虽然祢衡的年纪足够给他当儿子,但这一眼望去,迷图竟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祢衡所说,虽然句句说的都是朝廷、国策,但谁都知道,这是我当年钦定的事情。如今事实证明了胡汉联军在羌胡叛乱时几乎自废武功,他只不过给我稍稍留了些面子。
“正平所言,大致无错。”边郡出身的贾诩出声表示赞同,“想要让胡汉之间毫无芥蒂,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完全不能否认,因为我比他多了一千八百多年的中国历史知识,虽然远远称不上详细,但无数王朝与人民的血与泪,都在告诉我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所谓“民族融合、亲如一家”,其过程是多么的惨烈!
殿中有许多这个时代智计一流的知识分子:贾诩、程昱、王烈、荀彧、荀攸、祢衡、曹操、田丰、沮授、杨修、诸葛瑾、毛玠、司马懿、陈登、陈群、鲁肃、崔琰、陈琳、郭嘉、戏君、法正……但我相信,他们未必会比今后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中所有的人类都聪明。
一千八百年,数十个大小王朝,数以百计的君王,数以万计的名臣将相,他们之中不缺少聪明绝顶的政治家,却从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面前这些人同样无法解决。
何况……即使在前世的梦想国、希望国,民族冲突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所以,不要指望我能解决。
于是我做出了妥协:“正平的意思……是希望恢复旧汉时胡汉分离的边军政策?”
“是,”祢衡抬头看我,“而且……要减少常规时期的羌胡士兵。”
我缓缓地点了点头,放弃了这项当初自己亲自拟定的国策:“请公达与兵部众卿办理。”
荀攸微微拱手:“遵命。”
“众卿之中不乏学富五车的博才之士,都知道圣人以圣德感化胡虏,但当今之世,胡汉积怨匪浅,圣人又只是传说之中的人物,朝廷该如何管理境内的各族胡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