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宛宛连连点头,把陛下的手握得更紧了些。她想起自己刚见到陛下的那几回,总是怕他,看着这张不苟言笑的脸就觉得发憷。可仔细想想,入宫这一年半来,她就没有见过几回陛下杀伐果断的样子,陛下是一个有人情味的陛下。
唐宛宛心宽不假,可若是方才陛下真的对程家诛九族,她甚至不敢想象这个前一瞬还下令诛别人九族的人转过头来就对着自己微笑是什么样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后颈发凉。
好在陛下不是那样的陛下,他会给人留一线,抄家、家产归公,另有遣回祖地、三代内不得回京的惩罚,程国丈和亲眷又被拘禁一生,再不可能作乱了,这已经足够。
*
程家倒了,江南盐税贪墨一案却还在查,牵扯出好几家来。
抄家毕竟是有伤人和的事,尤其其中几位老臣都是两朝元老,论起家史,几可与盛朝历史比肩,功在社稷。晏回不敢逼得太狠,只罢官十余数,光三品之上的要员也有四人。
这些日子百官来上朝的时候大多是一副没睡好觉的样子,不知是因为唇亡齿寒物伤其类,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唯独陛下和寒门出身的新臣神清气爽,总觉得这乌烟瘴气的朝廷被水洗过了似的,瞧着就觉敞亮。
这些个老臣以前瞧不起的寒门新臣凭着刚刚空缺下的官位便可平步青云。一朝新臣换旧臣,朝堂后排的新面孔更多了。
朝中争斗愈烈,晏回瞧着倒是好事,虽然他心里清楚,新扶植起来的这些寒门会扎下牢实的根基,等过个百十年,又会成为世家威胁皇位。可江山总要走这么一遭,起码朝中不再像以前一样、无论议什么事都是站在最前头的几张嘴说话了,晏回听了十年的“陛下不可,万万不可”,这会儿总算能听点新鲜的了。
待事情了结,晏回也是唏嘘不已:“这回摘了一位老臣的官帽,三朝元老,去年告病好几回,原本今年秋就要致仕了。多年功在社稷,却因为家中子孙不成器,到老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朕还记得父皇退位那时候,因为父皇身受重伤情势危急,怕自己熬不过去了,当即换来秉笔太监写了传位诏书。可当时局势不妙,纵我手握兵权亦稳不住朝廷。父皇喊来几位信得过的老臣,要朕给他们作揖行礼,这便算得上是临终托孤了。杨大人就是其中一位,多年来兢兢业业,朕的十六位太傅中属他教得最认真。”
这话晏回说得极慢,唐宛宛一想到陛下最难熬的时候自己没能陪在他身边,光是想想就觉得心疼。
那时候自己在做什么呢?唐宛宛从记忆深处翻找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