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中人人自危; 再这么查下去就会影响朝局了,宰相孙世奉与郑枢密使上书建议陛下重惩江通判,尽快将事情结案。
皇帝于是下令将江通判流放到岭南; 至于张伯彦则罢去枢密副使的职位; 贬为庶人,将在二人家产查封,至于枢密院涉及到的其他人则贬到外地为吏; 由江通判引起来的贪污案,就此草草结案。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想起了陆观来; 陆观任宰相时,曾上疏十策,其中就提出,用政绩优劣来作为升迁贬迁的标准,而不是只凭资历,还有就是限制荫恩,江通判是个典型的恶官,而且还不是进士出身,竟然就能轻易做到通判的位置。陆观也曾在皇帝面上直言张伯彦是小人,皇帝当时一笑置之,仍然十分信任张伯彦,然而张伯彦的所作所为却辜负了皇帝的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自然就想起陆观,于是与大臣们商议想要调陆观回京。
宋淮道:“这是赵兄写信给我说的,张伯彦让皇上很失望,因此皇上又起了想把岳父调进京的念头,朝中有人反对,也有人赞同,但重点还是在于皇上的想法。”
陆士仪轻哼一声,“我父亲一心为朝,所施行的政策不过是希望大梁越来越好,可是变革总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招致朝臣们的反对。他们现在不愿意,等到辽人夏人打过来了,等这大梁的天彻底变一变,就知道好歹了!”
宋淮拥着她,“人安稳久了,自然就不愿意改变,确实只有不得变的时候才会后悔,只是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火不烧到眉毛,他们是不会变的。”
“火烧的眉毛了,他们也不会变,”陆士仪斩钉截铁地说,“有百姓们在前头挡着,他们只管自己的死活。”
辽人,夏人犯边,大梁立刻就求和献贡,那些钱还大都是搜刮百姓所得。陆士仪所说的他们还包含大梁的最高统治者。
宋淮宽慰道:“还没到你说的那么严重,不过这也是一个王朝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必想太多,我们把眼前过好就行了。真到了那个时候,我就是拼了命,也会保护你。”
陆士仪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喃喃道:“我只是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唉,刚才听说父亲要回来,我觉得挺高兴的,现在却觉得父亲不回来反而比较好,远离京城,烦心的事情也会少许多,再说他年纪大了,过几年就可以致仕,到时候直接回家乡眉州也挺好的。”
“岳父他心里自有主张,我们现在想这么多也没用,早点休息吧。”
后院的菊花开后,陆士仪带着绿梅摘菊花,打算酿菊花酒,正在收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