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心里直冒寒气,大梁堂堂公主被送去伺候金国皇子,其他的郡主、嫔妃、官夫人、宫女,甚至东京城普通的民女也被送去金营被人糟蹋,他不敢想象,若是独留陆士仪在东京,会发生什么事情。
魏陶望向赵策,恳切地说:“楚王殿下,您是哲宗皇帝的亲子,大梁皇室的嫡亲血脉,希望您以大梁为重,尽快登基。”
魏陶心里都喜疯了,他在相州知州的位置上做了好几年,升迁无望,本以为官运到头了,但如今居然押对宝了,权势荣华指日可待。
他的眼里藏都藏不住精光,宋淮看在眼里,心里有数。
赵策没有如魏陶所料,顺水推舟地答应登基,他谦虚地推辞,“不可,不可,只要天下的义军都聚集,一定可以打败金人,将皇上接回来。我名不正言不顺,哪里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
魏陶急了,大声道:“殿下,金军厉害,想要接回皇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梁若是没有了君王,必定会乱,到时候其他义军,反贼各立山头,混战不堪,民不聊生啊,大梁百年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你该如何向祖宗交代?”
赵策还是不肯答应:“不行,不行,皇上尚且在世,这样不好。而且拥立我登基的只有你们两人,其他人若是不同意怎么办?”
宋淮敏锐地听出了他话的意思,重点不是在第一句上,而是落在第二句上面,他便说:“楚王殿下,登基之事待去应天府后再商议,到时候义军云集,我相信该怎么做,大家自会清楚。”
魏陶说得对,赵策登基不管对大梁,对百姓来说都是好事,但是他毕竟不是正统,他不可能自己立自己为皇帝,宋淮与魏陶官位低,由他们要推立更加不合适,等到了应天府,各路的勤王军到了后,由德高望重、深得大梁军民信重的李简举荐、推立是合适不过的了,必定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他将自己所想一一说给赵策与魏陶听,两人频频点头,赵策道:“我今日就派人给李简将军送信,让他赴应天府与我汇合。”
魏陶则说:“那么事不宜迟,我去传令军队整装,明日一早启程赴应天府。”
三人商议一些行军的事情时,侍从来报:“回楚王殿下,两位大人,张邦昌求见。”
魏陶不屑地撇了撇嘴。张邦昌此人,乃是大梁宰相,孙世奉辞官后的接替人选,他如今还有另一重身份,大陈国的皇帝。金军北撤时,改梁为陈,将张邦昌认命为皇帝,其实不过是金国的傀儡皇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