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参加哈密战役的大部分部队留下来休整,而把大批刚下车的生力军换为进攻部队。养精蓄锐的坦克、养精蓄锐的兵,马不停蹄,闪电般地继续向西推进,连一点喘息的时间都没给苏军留。 这也要仰赖明军充足的运力。在保障哈密战役后勤供应的同时,还能运来那么多后方部队。这在去年的拉锯战中,是根本不能想象的。要是在去年,别说根本打不下哈密,就算打下来,那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苏军只要一个反扑,明军就被顺着大漠一路赶回去了。
但是现在,明军不但在哈密稳稳的扎下来了,而且依然后劲十足,继续向前猛冲。
……
哈密县城到吐鲁番县城,公路距离大约400公里,中间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一马平川的戈壁滩。这一段不但比从酒泉到哈密短得多,而且也肯定好打得多。因为从酒泉到哈密这一段,正是苏军和明军反复争夺、长期拉锯战的地区,双方都修筑有相对完善的固定设防区:绵延的战壕防线、地雷区,等等。但是明军从没有越过哈密过,苏军从没在哈密以西修筑任何防线,也没有埋设任何雷区。这里是被视作后方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哈密到酒泉之间是“习惯战区”,双方已经在这里你攻我夺很习惯了,无论明苏哪一方,都把在这一区域内的胜败得失看得不那么严重,指挥的都很淡定,心态都比较放松。但是一旦打过了哈密,对苏军来说,那感觉就好象打进自己家门了一样,心态一下子全慌了,都有一种“完了”的感觉。就好象当年清军打过长江防线、对明军的精神冲击一样。
明军四个装甲师长驱直入,以比哈密之前快一倍的速度追击苏军。沿途苏军没能组织得起一次有力的抵抗。几场坦克战,苏军坦克也都像没头苍蝇一样,完全没了哈密之前的那种殊死搏斗的劲头。400公里的纵深,明军只用了5天时间就追到了吐鲁番县城下。沿途苏军5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被明军4个装甲师追得一路大溃败,路上到处都是被打散了建制的残兵。远东战役的大规模投降,现在又重现了。
而且这里的苏军投降浪潮比远东更甚。 苏军在中亚、尤其在哈密以西的驻军,中亚士兵占了至少一半。这些士兵都是在几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土生土长的,很多都是和占领区当地百姓是同一个民族的,说同一种语言。苏联在中亚几个加盟国的统治本来就不稳,当地人和俄罗斯人的民族矛盾相当激烈。那些黑头发、黑眼睛、红脸膛的中亚士兵,本来就很不爽那些从远方派来的黄头发蓝眼睛、苍白皮肤、鹰钩鼻子的俄罗斯干部骑在他们头上。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