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上看来,杨士奇并没有在李云天一事上表态,可实际上暗中帮了李云天不少,如果不是他的话永乐帝不可能知道李云天是新晋的进士,事情也就不会如此顺利。
不过,李云天能有此番造化,主要还是靠他的请罪表写得好,正对永乐帝的脾性,这样一来他在一旁敲敲边鼓,永乐帝自然也就不会追究他的罪责了。
说实话,永乐帝南征北战见惯了死人,那二十五条人命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不过在他面前不过就是一个数字而已,说大可大,说小也就微不足道了,如何处置李云天完全凭他的一己之念。
至于三年后李云天能否抓到王三,这就是后话了,先不说日理万机的永乐帝会不会记得这件事情,届时李云天随便找个人冒充王三,也就应付过去了。
杨士奇之所以要帮李云天,并不是他对李云天有多器重,实际上他根本就记不起来李云天的模样,只知道他是自己的门人。
这很正常,杨士奇位居高位,拜在他门下的官员众多,李云天一个七品县令根本就上不了台面,他不可能对李云天有什么印象。
而他能记起李云天的名字来,与不久前李云天让李满山和李大牛来京城送湖口县特产的事情有关。
作为李云天的恩师,他送给杨士奇的那份特产肯定是最为厚重的,李满山把礼物送到后留在他的名帖就走了。
正好,杨士奇有一次在家吃饭时厨房做了一道用湖口县特产烹饪的菜肴,他觉得味道不错,随口问了一句菜肴的来处,于是知道是湖口县知县李云天送来的,是他的门生。
故而当他看见李云天奏章的署名是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李云天时,脑海对这个名字有印象,意识到李云天是自己的门生,因此出手相助。
通过李云天写的这个奏章,杨士奇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能写出这么一篇绝佳的奏章来只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李云天是个榆木疙瘩,真的想去边疆杀敌报国,另外一个就是李云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以退为进。
第十七章 泛舟畅谈
其实,杨士奇看了李云天的奏章后就知道永乐帝肯定不会重责李云天,他很清楚永乐帝的秉性,因为是通过“靖难”依靠武将们坐上的皇位,所以永乐帝历来重武轻文,李云天一个文官,但是有投笔从戎的气魄,足以令永乐帝欣赏。dm
再加上李云天刚刚到任湖口县知县不到三个月,岂能把罪责都算在他的头上?
所以他才会在文渊阁的书房内发笑,感觉能写出此等文章之人绝对非等闲之辈,无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