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家伯母,我是秀儿呀,您不认得我了吗?”
秀儿?
乔太夫人年纪大了,记性难免不好,蹙着眉琢磨着她到底认识哪个秀儿?
那老妇见她显然未曾想起,又哭着解释:“太谷王家王文泽的女儿王玉秀,曾经很得您喜欢,和四郎定过亲的秀儿啊。”
这一说,乔太夫人倒是记了起来,可她的脸色也随着冷了下来。
她当年确实给尚永泰定过这门亲,但王家太过势利,在尚永泰中了探花,却有翰林不做,偏要辞官经商后嫌弃他前程不好,拐弯抹角找理由与尚家退了婚。
但凡做母亲的总是这样,自己可以和儿子斗气,嫌弃儿子这不好那不好,但别人若嫌弃了他的儿子,却绝对是要记仇的。
不过,人家如今已经惨成这样,乔太夫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难听的话。只是淡淡地问:“你们怎么会……”
王玉秀轻声解释起来。
当年退婚后,家中为她另选了与尚永泰同年的进士成亲。
那人姓徐,家中没什么根基,但人十分精明圆滑,在王家的扶持下,官运也算亨通。
可惜,大概是因为人实在太精明了,难免,动了不该动的脑筋,牵扯进科举舞弊的案子,被罢了官。
徐郎心高气傲,受了如此打击后,一病不起,没多久就一命呜呼。那时两人的儿子才七八岁大,王玉秀就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王家也算富足,当然不缺这俩母子一口饭吃。王玉秀就这样守着寡,眼看着儿子考上秀才,还娶妻生女,日子越来越好。
谁知家中叔伯在西北军粮案中犯了大罪,株连九族,王家倒了。她是出嫁女,儿子功名不会受到影响,但失去了生活来源,一家三代过得苦不堪言。
当年王家是怎么嫌弃尚永泰的,王文秀的儿媳妇那时就是怎么嫌弃他们的。想尽办法与王文秀的儿子和离,回了娘家,连女儿也不带。
王文秀的儿子从小也没吃过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仗着有秀才的功名在身,去商行里给人做文书。只是不太会做人,总是受气。心窄气病了,又没钱请医问药,身子一天天垮下来,勉强撑了两年多,便追随着他亲爹的步伐下了黄泉。
尚永泰跟在母亲与女儿后面过来,正好将这些话听在耳中。
他那时年轻,一心读书,对男女之情并不怎么在意。
母亲给他说了亲事,女方家世相当,他远远看过一眼,只记得是个活泼漂亮的小姑娘,便觉得没什么好不满意的。
其实两个人根本连话都未曾说过,被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