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足足有半年时间忙农活,如何能练出精兵,长此以往恐怕多了一群农夫,却少了一支劲旅啊。”
朱植惊奇地看着眼前这个20岁不到的书生,自己对后世的看法来源于历史的总结。而眼前这书生却看到了卫所制度中许多弊病,虽然有历史书说明初军屯达到8900万亩,总产量达到2300万石粮食,如果这些数字是真实的,那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几乎所有的军人都去屯田,不需要人戍边;第二,军户都是傻子,当时农民地租是1/10,而军户是1/2。
虽然军户每年有部分宝钞作为“工资”,但随着这些没有准备金支持的纸片贬值,还有后来连这点赏赐都没有,军人这职业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事实上,明会典里的那些数字是假,根本没有那么多土地,也根本没有那么多产出。所以朱元璋的设想本身就是空中楼阁,他把这些数字建立在军人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之上。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做一个要交1/2地租,还要随时准备上战场拼命的“农民”!逃跑的,出钱雇人代役的不计其数,以至于后来一个万人的军卫只有区区千人能披甲上阵。卫所制度在明初100年内就崩溃了。
眼前的书生虽然看问题没有那么透彻,但已经发现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而且更可贵的是敢于提出来。
朱植进一步道:“那如何解决云飞兄所说存在的问题?”
瞿远似乎胸有成竹,道:“解决者方法有三,其一,让目前耕种土地者成为真正的农民,不再负担军役,提高土地产量;其二,沟通南北漕运,使江南所产可畅通无阻地运往北疆;其三,建立不事耕种的军队,费用由朝廷供给。”
朱植不禁有些失望,依靠明朝一年3000万石的农税,不到500万两银子的杂税就能支持你这些建议吗?但转念一想,对于只有18岁的瞿远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提出的南粮北运,建立真正的职业军队都是非常先进的想法。如果他再提出鼓励工商业,鼓励航海,朱植真要以为他同样是来自未来的人。
此子思维敏捷,不唯上,不读死书,懂得深入基层发现问题,稍加培养锻炼前途不可限量。看来自己运气不错,今日在座者都是这个帝国一时俊杰啊,看看想个办法,把他们都带到辽东,年轻人的朝气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朱植见大家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立刻侃侃而谈,把他对边地的想法说了出来。这些能令朱元璋感兴趣的想法,也不禁引起了了在座各人的兴趣。
朱植最后道:“云飞职业军队的想法非常好,但这样的军队需要大量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