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如果没有朝堂的争斗,没有靖难的威胁,自己何尝不想做一个太平王爷,与这如花美眷日日寄情山水之间,或者继续利用皇家便利搞搞古董研究。可惜啊,命运的捉弄让他走上这列“火的战车”,朱植只能不停地沿着这条路有去无回。
下午两人回城,朱植带着郭秀逛了城隍庙,郭秀如同大姑娘上花轿似的,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一会看看这个,一会摸摸那个,心里甭提多么高兴。
朱植提议两人晚上也不回去吃饭了,反正烚儿有奶妈带着。记得有一次听小马王说,东大街上新开了一家高丽酒楼。在前世,朱植就特别喜欢吃韩国菜,这明朝时候的高丽菜是什么味道,他可早就想品尝一次了。郭秀反正也没什么主意,听说吃高丽菜,也很感兴趣,两人打马来到东大街上,新开张的“江北馆”三个大字的招牌非常明显。
明朝初年,中国和亚洲各国的交往就非常频繁,为了使外国使者有一个良好的休憩场所,明朝政府在南京专门设立有金碧辉煌、豪华舒适的会同馆(招待使臣一级)和乌蛮驿(招待使臣的随从人员)作为下榻之地。为来往使者提供饮食起居。按照来使的人数和官阶的高低,拟好菜谱,交光禄寺办理。除一日三餐按例送酒、肉、果品、茶、面等食物外,还在会同馆设宴款待,由礼部安排开宴日期,奏请大臣一员陪宴,每年“元旦”、“郊祀”、“圣寿”、“冬至”四大节令,总要邀请他们前来参加盛大宴会。
反正有好吃好喝地伺候着,所以后来有的国家一次就来很多人。永乐年间,日本曾派过200人的庞大代表团来中国蹭吃蹭喝,而且一呆就是大半年。就算地主家有余粮,也经不起这帮人的大吃大喝啊。所以到了仁宗年间,给日本下了道旨意,大意是说朝贡也行,但每次规定只能来一条船,20人的代表团。来多了?对不起,当海寇论处,肉包子没有,弓箭的伺候。
所以到洪武时期,南京城里的老外已经是熙熙攘攘,于是在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上兴建了十六座大酒楼,即:清江楼、鹤鸣楼、醉仙楼、集贤楼、乐民楼、南市楼、北市楼、轻烟楼、翠柳楼、梅妍楼、澹粉楼、讴歌楼、鼓腹楼、来宾楼、重译楼、叫佛楼,作为外国来宾和国内人士公共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其中来宾、重译二楼是专门招待外国使节的。
这座“江北馆”就是这种应运而生的馆子,三人走进馆子,只见馆子内布置非常高丽化,所有客人都是走到塌上就坐,看来这也是古而有之的传统。
一个伙计,穿着高丽人的衣服,上来用标准的汉话招呼,朱植让他找个雅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