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名,铁铉,铁鼎石。
朱植大步朝他走去,边走边笑道:“来人可是铁鼎石,本王可把你盼来啦。”
铁铉知道来人就是自己的上司辽王朱植,连忙在大厅中行了大礼:“臣铁铉叩见辽王千岁。”
朱植一把把他扶了起来道:“圣旨下了这许久,鼎石如何今日才来。”
铁铉道:“家父丁忧,日前才满期,接到吏部调令才知道成了王府长史。铉不敢懈怠,连夜赶回京城,因此到此时才来王府报到。请殿下恕罪。”
朱植哪里会怪罪,一边让他坐下说话,一边让下人奉上茶水,一问之下,原来铁铉刚从邓州老家赶回来,到了京城连家都没回就到了辽王王府。朱植爱惜道:“鼎石辛苦,虽然本王求贤若渴,但也不能耽误了鼎石回家探望啊。”
铁铉道:“无妨,既已为辽王官员,铉自当速来报到。”
朱植突然注意到站在身后的杨荣,才醒悟未为两人介绍,道:“看我一时高兴,忘记了给二位介绍,此乃长史铁铉铁鼎石,这位是记善杨荣字勉仁,日后二位皆是本王的左膀右臂。”
作为下属的杨荣连忙上前一步一揖到地:“鼎石兄之大名如雷贯耳,荣仰慕已久,今日得见,乃荣之幸,日后还望鼎石多多提点。”
铁铉也感觉到辽王对此人颇为器重,也回礼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勉仁弟有礼。”
在铁铉见礼的时候,朱植瞥见铁铉的衣袖上居然缝着一块补丁。朱植暗叹,真乃一清官能吏啊。自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清官=好官,能吏,衡量一个人时候有能力,首先看此人是否清廉。这种判断标准,是与中国几千年历史官员贪污腐化成为传统不无关系。人们总是认为只有清廉的官员才能凭着真本事当官。这种朴素的判断标准与其说是道德正义的胜利,不如说是被贪污腐化给逼出来的。
但事实上清官和能吏之间能划等号吗?多少实践证明,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在明一朝,有名的改革者,万历朝首辅张居正,他的能力毋庸质疑,但他的道德方面却有被人诟病的瑕疵,在其死后抄家时,竟然发现了上百万两银子,以他的薪俸,这是多大一笔来历不明的存款?还有就是明朝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戚继光,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理想,也被迫给宦官贿赂,当然他的钱哪里来,同样是从下面搜刮而来。
海瑞,万历朝著名的清官,死的时候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出不起,可是除了穷,他在自己任上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这就是中国政治史的可悲之处,清官未必能,能者未必清。而眼前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